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读者来信

《 中国经济周刊 》(

    11月17日,本刊2008年第44期出版。其中《4万亿 信号与效应》、《票证沧桑》、《湖南率先吹响“扩大内需”号角》、《“体育江湖”真的无法可依?》等多篇文章引起读者和媒体的强烈关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众多网站进行了重点转载。众多读者向本刊发来对相关报道的感受、体会和评论,在此特选登两篇。 

    读者来信请发至:zgjjzk@vip.sina.com 

    

    一个普通公民对4万亿的期待 

    近来翻看报纸,关于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新闻很醒目,读来令人振奋。但同时还有一条与之相关的新闻也很惹眼,看完后我却有点异样的感觉。这新闻说的是:近来,国家发改委所在的北京三里河,周边宾馆酒店爆满,连周围胡同的地下室也住满各地来客,这当中有政府官员,还有企业界人士,他们都在为今年年底前的1000亿元投资“蛋糕”进行博弈,渴望从中分一杯羹。 

    这种热闹情形让我想起两年前审计长李金华的一番描述,他说“现在各省市区、地级市甚至县都在北京设办事处,有些驻京办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跑部委,打探消息,看哪里有钱和项目,然后写报告、找关系”。这法很灵,事实上很多地方通过“跑部”鼓足了钱袋,如今发改委门前成集市,“跑部钱进”会否重演呢? 

    很多官员不远千里风尘仆仆云集国家发改委跑项目,这显然很不正常。不正常的背后莫非有一条“潜规矩”在起导向作用,即项目是跑出来的,非跑不可,不跑不行?事实上,“潜规矩”在经济乃至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常常“大显成效”,那就是办事靠关系,没关系寸步难行,常跑常联络才能融洽关系。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只希望: 

    一、发改委各级官员们在“跑部钱进”的人山人海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审批,严格依照国家产业政策,突出对民生工程、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项目的“亲睐”。 

    二、有关部门应立即派员进驻发改委,对这笔巨额资金进行特别监督,不要等干部倒下了再去查处,要防患于未然; 

    三、特事特办不等于“缺斤少两”,环评、投资审批、土地审批等一样不能少,且要保证质量。 

    四、审计署对这笔资金的使用进行专项审计。 

    只有所有审批程序最大程度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国民才能放心、安心,这4万亿才能真正振奋人心。 陕西 巴山 

    

    警惕高校新一轮“圈地潮” 

    有消息说,暨南大学准备注资10多个亿建设新校区,一期建设规模为1462亩,可容纳18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就读,二期规模800亩,主要建实验室,总共占地面积2262亩。 

    投资10多亿,占地两千多亩,暨南大学强势扩张堪称大手笔,但这“大手笔”实难令人喝彩,反而让人忧虑。作为暨南大学来说,花再多的钱当然是学校“内政”,但土地可不是暨南大学的私有财产,在土地资源高度紧缺的今天,2000多亩如果用来种粮食要养活多少人!更令人担忧的是,暨南大学“领头羊”作用很可能引发高校新一轮“圈地潮”,不知全国各地又要耸立起多少豪华的校舍。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创造了两个世界之最:一是在校学生最多;二是校园面积最大,许多高校豪华、奢侈程度远超过欧美世界一流大学。早有专家指出,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品牌的内涵式发展,而不应盲目扩展校园、扩大规模。这一忠告切中时弊,高校外延式扩展之弊端和危害性与国情大相径庭。前几年高校盲目发展的“后遗症”至今难治愈。以《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提供的数据,2005年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之间,全国72所部属高校负债已达到360亿元,平均每所学校欠债5亿元。最令人惊讶是吉林大学,内外债总计38亿,每年需支付银行利息高达1.5-1.7亿元。 

    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比拼的不是校园面积,而是培养顶级人才。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占地只有1850亩,哈佛大学占地2300亩,谁敢说他们不是一流大学?而国内一些高校把眼睛瞄准校园面积和豪华硬件,以为这就是一流大学,岂不谬哉? 江苏 尹卫国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