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如何应对当前的经济重点和难点

刘广龙 《 中国经济周刊 》(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经济运行与民生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这些情况引起国内、国际普遍的关注,也成为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确定的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其中,“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社会储蓄率过高,股市和基金市场波动异常”、“原油、矿石等资源短缺,价格高位运行”、“高能耗与环境”等宏观因素,以及“百姓住房、就医、就学的价格上涨过快过高”、“粮油肉菜蛋奶市场价格波动严重”、“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等事关民生的众多问题成为当前的重点与难点。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笔者根据在基层实践的体会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三十年中,我们在经济领域主要完成对农村和城镇中小企业的改革,目前需要进行的是各投资领域对民营经济的真正开放。政府应逐步从竞争性投资领域和赢利性基本设施建设和经营中退出,逐步确立民资民营的社会投资主体地位和与之适应的金融服务与信息服务体系。 

    今后,凡是涉及大型项目,应由国家开展实施前期工作,然后面向全社会进行市场化融资建设,公司化经营管理。这样的改革,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集中财力用于社会建设,而且可以逐步将巨额社会存款转变为直接投资,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更主要的是可以拓展民众的投资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稳定股市、房市。民众有了预期稳定的财产性、投资性收入,消费观念就会转变,消费水平自然提高,才会真正构造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的经济发展格局。 

    有人可能会担心,赢利性基础项目和国家垄断项目民营后,国家将难以调控,我认为,只要立法跟上,执法规范,这些担心就不会存在。民营化介入将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促进服务行业水平的提高,有效降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本。 

    二、以积极的政策和法规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客观地说,资源的大量消耗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前提条件,但就我国第二产业现状看,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容忽视,一些行业如钢铁、水泥、电力等,总体生产规模过大,产能过剩,而个体项目过小,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 

    现阶段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此类企业的准入门槛,限制盲目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取缔和处罚。但是,也不可陷入“几年内不批新项目”的误区,这样搞产业“冻结”,看似控制了规模的盲目扩张,实质是制约了产业的技术进步与自我提升。 

    国家应抓住国内对能源、原材料需求正旺,社会投资踊跃的有利时机,采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单体生产规模要求,同时对落后产能采取惩罚性税、费率,允许新上项目买断淘汰企业产能等等措施,加速企业的优胜劣汰,促进产业和企业做强。 

    三、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资源、能源赋存总量相对不足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正在经历从自我封闭的农业国家向参与国际分工的工业化国家过渡,我们不能把解决资源问题的目光完全盯住国际,尤其在属于战略资源的能源方面,必须坚定不移推进能源格局的调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所有资源的自给自足,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探索能源替代,解决煤变油的工业化技术,是中国能源的根本出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变我国对国际石油的过度依赖。 

    另外,要大力发展其它能源种类与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核能、潮汐能等,使我国的能源结构趋于合理,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四、共同搞好十三亿人的社会建设 

    我国的内需潜力在哪里?我认为,不是工业产品,而是社会服务产品。 

    如何启动民众的服务业消费?基础是把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尽力完善,民众的住房、就医、就学、养老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也是民众生存的根本,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民众的消费就难以提升。 

    在这些方面,西方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做法,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需要我们去做的,一是政府应当自上而下从教育、卫生高端服务的垄断地位退出,重点抓好无利可图的基本医疗和普及性教育,政府将高端服务让出,才能真正将财力向贫弱人群倾斜。在政府和社会间做出适当的分工和制度安排,才能形成人人享有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民生格局。 

    住房、养老和失业救助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应当作为国家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各级政府要适当增加住宅土地的投入,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同时建立和推行廉租房制度,发展完善房地产市场,解决多数人的住房问题,真正做到居有其屋;养老和失业保障,应以公共财政为主建立覆盖社会全部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确保老有所养。同时逐步把非公有企业和自由就业人员纳入失业、工伤等社保范围,采取财政补一点的办法,激励他们加入社保。 

    同一个社会制度下,不同的社会阶层应该享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随着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体制性歧视就会逐步淡化。 

    五、应当采取的即期政策和措施 

    当前国际市场资源性商品和农牧产品价格暴涨,给国内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第一产业产品的涨价可能诱导通货膨胀,这是与以往不同的一个经济周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调节。 

    即期的政策主要是加大有效供给,在石油方面,可以尝试放开石油进口经营权,允许有经营能力的民营企业及国外企业参与经营,扩大石油来源渠道,降低或取消石油进口关税,降低进口成本,逐步放开销售价格,刺激企业提高从事石油进口和经营国内市场的积极性;精铁矿矿粉进口,国家应支持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并以钢企方式进入现货市场,提高市场话语权,并以低关税或免税方式吸引外企经营对中国的精矿粉出口;农产品价格,中国整体低于国际水平,目前国际上新一轮粮食涨价,已开始影响我国,我国不能长期维持粮食低价位格局,但也不能一步跟上国际水平,我国的粮价调整只能是一个持续小幅增长的过程,国家应大幅增加对优质高产粮、油、肉、蛋、奶等品种的财政扶持力度,提高对农牧民的补助,提高产出总量,同时放开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以增加市场供应量来促使价格降低。 

    对社会各个行业,则应分门别类制订相应的限制、鼓励、扶持的税费和金融政策,以税收和金融杆杠来调节投资规模并促进产业和经营单体结构优化。单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有抑制整体投资过快增长的效果,但势必要影响到所有行业,体现不了我们的产业政策,反而会促进民间借贷的扩张和国际热线涌入。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对外开放条件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必须完成的攻坚,有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经验,有三十年高速发展积累的国力民力,我们相信并有能力化解这些问题。 (作者系山西吕梁离石区政府区长)

欧美反华现象的文化分析
如何应对当前的经济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