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日报社 | 报刊简介
 
一位当年知青的回村见闻
马志雄
     ( 2008-06-09 第21期 ) 【字号 】【打印】【关闭

   编者按:40年前即1968年,一大批城市的知识青年奔赴农村插队。随着岁月的流转,当年的这些青年都已步入中老年。但青春时期走过的路,在他们心中并没有模糊,相反倒是愈加清晰。他们时常回忆插队时的情景,怀念当年村里的父老乡亲,还自发地组织起来踏上回村之路。

   本文作者马志雄就是当年的一位北京知识青年,现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英语教研室教师。前不久,他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山西省原平县曹三泉村,并在那里住了十几天。所见所闻,感触颇多,遂成此文。文中写到的村庄虽算不上典型的富裕村,但人们依然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这个村庄悄然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终于回来了!“近乡情更怯”,心跳之快难以自已。青春年代所经历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地再现于眼前,那种心情、那种感觉无法用笔墨描绘出来。

   走进村里,乡亲们热情地招呼我,问这问那,让我很感动。我决定在村里住下来。这一住就是十多天。在那些日子里,我走门串户,看望父老乡亲,并兴冲冲地到田间地头到处看看。“变化太大了!”这是发自我内心的一种感受。

   种田的积极性很高。也许是当了几年知青的缘故,到村先问种田事。时下的情况不再是当年我们在村里时的那样了。实行责任制后,大家的种田积极性都很高。比如有一位村民叫明柱,据说他一年要干362天,仅在大年初一至初三休息。他不仅承包了多家不种的地,而且年年开垦荒地。我在田间为他拍了一张半身像,他手叉着腰英姿勃勃。

   我漫步在田间,发现地里无论种的是什么,都美丽如图画,一派茁壮挺拔的景象。比如玉米,株距行距都如过去的高粱,非常密,但一株株粗壮油绿,地里还间种着豆角、葫芦等菜蔬,长势同样良好。如今人们不爱种小麦、谷子、高粱等费工费力的作物了,卖了玉米,什么都能买回来。玉米的价钱年年上扬,而且不仅不用缴税,每种一亩国家还要补贴几十块钱。

   还有的人种一些经济作物,如村民掌宝,今年种了些芝麻和黄豆,据他说收购价非常高。

   亦农亦林,家家有果园。现在村里人在种粮的同时,还很愿意经营果园。以前村西的风头垴和村南的坡地上种什么什么长不好,而今你去看吧,篱笆隔开的一个个果园,里面分别种着苹果、李子、梨、桃、杏、枣、核桃等等,五彩缤纷,十分好看。

   有村民热情邀请我到他们的果园参观,一进去就非常慷慨地为我摘了许多果子,拦也拦不住。我真替果农担心,那么多的果子如何采摘得过来?又如何拉回村拉进城?然而担心是多余的,果实成熟的时日,村民很会安排时间,天不亮就进园,太阳升高就回村,然后下午从四五点干到天黑,只用三四天就摘完了。那么怎么运出村呢?

   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机械化。怎么运出村?这就涉及到了农村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机械化。现在家家有农用四轮车、三轮车,条件最差的也有手扶拖拉机。在曹三泉,骡子还剩下一头,由村民三文柱养着。我以蓝天白云黄土为背景为这头骡子拍了几张很美的照片。驴子也还只剩下三头,马一匹也没有了。

   为什么呢?原来人们嫌这些牲口干活慢、拉货少,而且还得喂养,相比之下,汽车和拖拉机就优越得多。我亲眼看到村民二旺把手扶拖拉机开进了果园,把一下午采摘的夏果一车就拉走了,我为他抢拍了一张照片,他本不同意拍,说太忙,顾不上。但他却顾得上给我们装了一大兜子刚摘下来的果子。

   年轻人出远门,都骑摩托车和电动车,进城就像到邻村串门一样,轻松自然。曹三泉真的今非昔比了。

   村里有了企业家、养殖户。村民万怀称得上是村里的能工巧匠和首富了,他不仅有全村唯一的小轿车,还在自家院子里安置了车、钳、刨、钻为一体的车间。他每天忙得很,业务挺多,村里人都说他是一个“农民企业家”。

   村里还有了专业的养殖户,如村民田喜,养了几千只鸡。我曾到他的半现代化的鸡舍参观,令人赞叹不已。每天他都忙个不停,一年下来的收入很可观。

   村民茂田当年还是个孩子,如今他开大货车为厂矿跑长途挣钱,漂亮的妻子则是家里地里一把好手,种地的亩数甚至超过了许多男人,家里布置的档次也很高。

   村里还有不少人到外地去工作了,村里的活儿忙完了,他们就到城里去打短工,比如到饭店当厨师,给人家安装修理锅炉,到私人的加工厂当喷漆工,等等。

   村民编写《曹三泉村史》。兴国和兴华两兄弟很值得我们尊敬和钦佩,这是村里两个“新时代的旧文人”。曹三泉历史上以出文人而著名,记得插队时修渠曾经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将许多无主坟的石碑扳倒拉走去当作渠底,那些碑的碑文都表明死者是封建时代的举人、秀才或者是他们的家人,足见曹三泉的历史文化底蕴。

   插队时我曾经在许多人家借过古书如《唐音癸签》和外国名著如《高老头》等。这次,在兴国的家里,我又看到了如此厚重文化的象征,不像以前人们将书藏在躺柜里,而是摆放在几个大书橱中,我稍稍浏览了一下书目,内容横跨中西,纵贯今古,尽是《资治通鉴》之类的大部头,让我这个几十年教龄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很是汗颜。

   在街头碰到了兴国的兄弟兴华,他一看到我很是兴奋,说有要事请教,跑回家拿来一本铅印的简朴的《曹三泉村史》,里面有一段是关于插队知青的记载,他说52个知青的名字怎么也凑不齐,还差4个。我帮他写出了这4个人名,同时修改了其它一些名字中的同音不同形的白字。我很高兴帮他做这项工作,我们被载入了《曹三泉村史》,也算是名列青史了。

   农村生活怡然自得。虽然村子里街道上还有些农村的气息,但是家家户户的院内屋里却十分整洁美观。有一些家庭的装修和摆设,干净整洁,富有现代生活的气息,在不少方面已超过了我们北京的多数家庭。

   过去做饭都用玉茭杆儿和茬子烧火,现在多数家庭根本就不要了,取暖有煤炉,做饭有煤气和电磁炉,秋收后就把茭杆翻到地下,沤肥了。

   村民掌宝如今成了村里的“能人”,他在院子里架起了高高的电视天线,了解五大洲的风云变幻,对世界形势分析得条条有理。

   时下村民的生活好了,休闲也兴起来了。大家都悠然地串门、玩儿扑克象棋等,一派怡然自得的景象。

   曹三泉不再是我们插队时的苦难的曹三泉了,而变成了我小时候所读过的所向往过的书中的美好田园了!当我揣着回京车票走出曹三泉时,就像从童话故事中走了出来,令人回味留恋不已。

   

  

 
     ( 2008-06-09 第21期 )
回页首】【打印】【关闭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