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日报社 | 报刊简介
 
全国“一卡通”行不行?
     ( 2008-04-28 第16期 ) 【字号 】【打印】【关闭

   今年两会期间,由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退保引起的养老保险转移问题成为热点:体制边缘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往哪里转?体制内的养老保险关系怎么转?

   在黑龙江省劳动保障信息中心主任徐树看来,“养老保险转移难的问题,由来已久,根本原因只有一个:社保制度改革没有适应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劳动力流动形势。劳动力流动频率加快,已经彻底突破了计划经济下的地域限制,而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限制在‘统筹区域’范围内,强行要求劳动关系和养老保险关系高度统一。流动的‘离心力’和养老保险的‘向心力’必然产生冲突。”

   在制度设计上,社保关系与劳动关系不能分离,统筹层次过低也造成了统筹区域之间的博弈。由于统筹层次过低,劳动者跨统筹区域已经成为经常行为,但制度又规定了跨统筹区域转移不转移统筹部分,而计算离退休待遇时,又要与个人账户缴费年限等挂钩,人为造成了统筹区域间的博弈:即转出地留下统筹积累,转入地相应增加了隐性债务;在转出地个人账户绝对额度较高时,转入地无法记账。同样,转入地还要承担视同缴费年限带来的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接收经济不发达地区转来的养老保险关系,从而设定了重重门槛,比如必须退休年龄前多少年转入,或者在本地缴费15年以后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等等。而在一些统筹层次比较高的地方,虽然统筹区域内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已经不成问题,但养老保险异地经办仍然受财政体制的制约。

   据徐树介绍,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分为两类四种:一类是面向城镇的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城镇企业养老保险、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一类是面向农村的农村养老保险。这四种制度在缴费方式、缴费率、缴费主体、记账方式、待遇给付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虽正在有逐步统一的趋势,但在制度设计方面还有着本质的区别:城镇养老保险,是多支柱的体系,各级政府有“兜底”的责任,实际上是为养老保险进行了“再保险”;而农村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之初便假定了“以地养老”的前提,根本没有考虑农村城镇化问题,基本上是单一基金积累制的个人储蓄性保险,保费收益率低造成参保人群小,很难算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险。在这种制度冲突的情况下,作为农民工就成了“骑墙者”。农民工要进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比较困难,而退回到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地方财政同样也没有动力进行配套资金支持,于是造成退保潮屡演不绝。

   “赤手空拳出来,在不属于自己的城市打拼几年后,发现自己仍然不属于这个城市,以逐月缴费的养老保险费为象征的养老保险关系茫然无着,这已经不仅仅是农民工的心态了。”徐树说。

   对于离开黑龙江到北京工作的王滢来说,社保转续仍然只是一个梦想,“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北京并不接受我在哈尔滨交了将近十年的社保,我只能在北京的单位另起炉灶重新缴纳。”王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原来缴的那些钱怎么办?我不知道,而且我还听说,像我这样没有北京户口的,即便在北京交够了15年,也没有资格在北京领取养老金。”

   王滢在咨询了北京和黑龙江社保的工作人员之后得知,自己可以随时或者在退休后把自己的社保转回哈尔滨,但是只能转移自己的个人账户部分,“(现在的)单位给我交纳的部分都将沉淀在北京做奉献。”

   “人往高处走,一般来讲,我们这里都是转出去的多,转回来的少。”黑龙江社保局副局长姚丽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其实不止是北京这样的发达地区不愿意接受社保的转移,我们这样的不发达地区也不愿意只接收个人账户转移的社保,这些人回来还要吃我们的统筹,这部分缺口怎么办?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按照规定把转回来的都接纳了。”

   “但从目前已经实现省级统筹的省份来看,基本都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省级统筹,因为社保基金仍然没有统一在省里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研究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省级统筹的实现势必要遭遇地区之间的经济不平衡难题,那么全国的这种不平衡就更加严重,因此,在我看来,全国统筹仍然遥遥无期。制度的制定容易,但是执行却难,社保的执行就更难。”

   张车伟表示,解决社保转移难,提高统筹层次的确是根本,“但我不赞成一步就实现全国统筹。”他认为,全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大于一个省,即便是缴费比例一样,缴费负担的差距也十分巨大,不如先实现省级统筹,尽量减少跨省之间转移的障碍,反倒会避免更多的地域矛盾。“现在实现全国统筹,未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 2008-04-28 第16期 )
回页首】【打印】【关闭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