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日报社 | 报刊简介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然灾害频繁地区,如何趋利避害?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如何利用和保护资源?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安徽省颍上县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突破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生态也是生产力
——安徽省颍上县八里河镇生态农业建设调查
李涛 ★燕少红
     ( 2006-12-11 第四十八期 ) 【字号 】【打印】【关闭

   颍上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南临淮河,北靠西淝河,中贯颍河。境内平原地貌,但沟河纵横,湖泊众多,耕地面积159.8万亩,水域36.8亩,全县总人口145.2万,其中农业人口131.4万,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不但曾经是工商业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历史上还经常成为洪水肆虐之地。

   但就是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今却成为了一个人民生活富裕、自然生态良好的“桃花乡”。2000年,颍上县被列为全国50个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之一,县内的八里河镇和小张庄,是中国境内最早被联合国国际规划署授予的环保“全球5OO佳”。

   这些成就,都是因为近年来,颍上县探索出了时空资源利用型植物共生生态模式、空间利用动植物共生互生型生态模式、物质多级利用生产型生态模式、生态旅游农业模式等四个生态农业区。其中,八里河镇的生态旅游农业模式最具代表性,曾被胡锦涛总书记称为“现代农村生态发展的模式”。

   从“洪水走廊”到“中国农民第一公园”

   颍上县八里河镇是淮河流域典型的湖洼地区,20年前曾是水来成泽,水退为荒,被称为“过水笼子”、“洪水走廊”。农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人均粮食不足400斤,是国家级贫困县的重点贫困镇。

   而到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亿元,财政收入17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150元。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2004年被授予“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同年获得“中华环境奖—绿色东方城镇奖”。

   从昔日环境恶劣、荒凉清冷、灾害频繁的湖泊地变成环境优美、百业兴旺、民富镇强的“中国农民第一公园”,不是一日之功。自1989年开始,八里河镇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切入点,走水路,发水财,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优势产业,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走出了一条生态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于八里河镇来说,治水是第一要务。自1989年冬以来,他们合理配置水资源,大兴水利工程,筑堤防洪、开渠建站,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先后投入劳动力近百万个,完成220多万土方,开挖沟渠633条,建机灌站57个,完善了水利排灌系统,初步做到遇洪可排、遇旱可灌。以保堤护坝为契机广泛开展植树活动,全镇林木总占地2万多亩,林木覆盖率由过去的6%提高到26%,田林网化率达91%以上,基本实现了大地园林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

   为了因地制宜用水,变资源为效益,八里河镇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吨粮田,千元钱,池藕套种秧苗田,稻田养鱼抓立体,洼地开发搞水产”的思路,发展“旱改水”,改革耕作制,由“一麦一豆”改为麦稻轮作。二是开发沼泽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集约化管理2万多亩的天然养殖水面,开挖精养渔塘5000多亩,推行生态链条式养殖,开拓特色水产养殖,开发池藕套种,大力推广反季节大棚蔬菜,使八里河成为“全省水产科技示范镇”。三是利用区域优势,开发水上旅游。八里河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投入建成了总占地面积3600多亩的八里河风景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集观光、休闲、健身、会议于一体,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园”。

   为了保护一湖碧水,多年来,八里河人恪守“四不”原则:沿湖一周设置拦水闸坝,不准有污染的客水进入;不准在湖周围种植黄麻等沤制类作物;不准兴建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不准使用剧毒高残留的化肥农药。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还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打拼,颍上八里河人走过了一条“靠改土治水打基础,保护环境为前提,调整结构求突破,兴办旅游创辉煌,两手齐抓共管,文明创建兴镇”的发展之路。

   生态也是生产力

   八里河人树立了“生态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改土治水,植树固本,趋利避害,实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获得了农作物的优质高产和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使过去贫瘠荒凉的八里河发展成今天水美鱼肥稻花香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享誉全球的环保“500佳”。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此精辟地总结道:“我们在八里河所看到的旅游农业,别具一格,它没有那个优势创造了那个优势,创造了新的景观,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值得研究的命题。”

   颍上八里河人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沿着与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积极寻求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态持续是前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这本专著中,揭示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由此引发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八里河人或许没有读过蕾切尔的书,但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感受到高残化肥农药对水土的污染,于是在全镇掀起了高温堆肥、广施农家肥的活动,土质大大改善。政府引导广大农户改水改厕,不仅使农民告别了不卫生的生活习惯,还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良的水质,孕育了丰收的稻田,水产品质鲜味美,获得绿色认证,水上旅游业的开发激活了产业结构调整,更新了群众观念,带动了三产发展,推动了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社会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兴起,也带来了滚滚财源,促进了景区周围乃至全县的经济发展。

   绿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到和谐农村的建设。

   八里河人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积极探索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增收主业。充足无污染的水源为水稻、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粮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二是发展绿色农业,拓展增收渠道。八里河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的同步发展,严格使用化肥与农药,采取高温堆肥、农家肥和生物防虫技术,仅此一项就可减少农民每亩地200元的种粮成本。八里河的水稻、莲藕等农产品取得了安徽省农委颁发的“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寻找增收市场。水稻的种植带来了池藕的套种,水产的大面积丰产又促进了家庭养殖业的发展;水上旅游带动了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八里河人走出了一条优化产业结构与生态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多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2006-12-11 第四十八期 )
回页首】【打印】【关闭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