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勾勒着生命的轮廓。古训有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短短8个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智慧,它告诫人们无论在明处还是暗处,都应坚守正道,秉持诚实无欺、行为端正的良善品质和原则。
人生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沿途既有鲜花盛开的坦途,也有充满诱惑的歧路。邪径往往看似捷径,实则布满陷阱,一旦涉足,便会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执之失度,必入邪路”。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尤需保持“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的清醒,行事有度,暗室不欺。
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向地方派任官员时,将他们带到一口水井旁教导:“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破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 这一番话旨在警示为官者莫贪外财,勿履邪路,恪守例律,廉洁为官。
历史上,很多清官廉吏循正道、行正气,清白为官,勤政为民,得以名垂青史。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以廉洁著称,强调“廉者,政之本也”。他辅佐国君执政达40年之久,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而且无论是赏邑、住房还是车马衣物,都一概谢绝。晏婴生活简朴,廉洁奉公,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名相。清代廉吏叶存仁律己甚严,甘于淡泊,清廉自守,两袖清风。一次离任时,部属临别赠礼,为避人耳目,特半夜拜谒。叶存仁十分感慨,但决然不受,并赋诗婉拒:“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试想,倘若晏婴、叶存仁等人贪财恋金,又怎能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白?抑或步入以权谋私的歧途,成为世代唾骂的贪官污吏。
明镜高悬知影正,暗室独处心难欺。史书记载,东汉时期,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见到这份厚礼当场就婉言拒绝,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就说:“暮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无言以对,带着礼物惭愧而退。杨震清廉自律,从不苟取,其品德为世人所称颂,“四知拒金”亦成婉拒贿赂的醒世名言。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公孙仪拒鱼、杨震拒金、包拯拒礼,到山涛悬丝、苏琼悬瓜、周新悬鹅等,这些清官廉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公开或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容易保持行为端正;在没有外界目光注视的私密环境下,做到不自欺、内心无愧很难。只有“吾日三省吾身”,管住“心、身、口”,不欺“己、人、天”,在内心多一些“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清醒自觉,行动上多一些“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坚定果决,始终保持“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涨船高岸不移”的心态,在诱惑和“围猎”面前才能“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根本。
日课有常,乃能有成。慎其独、不自欺是一个持续自我反省与动态提升的过程。自律慎独、清廉自守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须以伯玉知非的自觉,常打“预防针”、常筑“防火墙”,否则便会“一篙松劲退千寻”,甚至滑入腐化堕落的泥潭。古书记载,唐代酷吏李绅,官至宰相,入仕之初体恤民生疾苦,关心社稷苍生,曾吟诵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古名句,时称“悯农诗人”。可惜的是,随着官阶不断上升,他未能经得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日益奢靡腐化,最终受到“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身败名裂,遗祸子孙。
学史明理,以史资政。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更应以“不履邪径,不欺暗室”为镜鉴,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勤掸“思想尘”,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上好党性锻炼的“必修课”,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防线,系紧“纪法扣”,拧紧“安全阀”,以彻底革命的精神检视自身,自觉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炼就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永葆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初心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