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鸟瞰。沈仲摄 |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钢桥面铺装施工现场。沈仲摄 |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深化。其中,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深中通道东起深圳,西至中山,全长24千米,是世界级的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枢纽工程之一。深中通道目前建设进展如何?未来将对珠江口格局产生何种深远影响?
交通“同城化”开车通勤时间将缩至半小时
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图摊开,只见伶仃洋海域位于珠江入海口,宛如一枚楔子深深嵌入陆地之中,将海岸线分割成东西两部分。沿着这片海域,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的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在伶仃洋上“穿针引线”,串联起大湾区各城市的发展脉络。西连中山,东接深圳,珠江口还需要更强劲的交通引擎。这里,正在建设着当前世界上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它犹如伶仃洋中的一条巨龙蜿蜒盘踞。
11月,乘客在乘坐航班途经粤港澳大湾区时,透过机窗俯瞰,可以目睹一幕壮丽景象:伶仃洋上,万顷波涛与天空融为一色,全线合龙的深中通道蜿蜒盘旋在蔚蓝的海面上。
“现在从深圳开车到中山需耗时一个半小时,深中通道通车后,半个小时就到了。”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腾对深中两地交通“同城化”充满期待。王腾在深圳工作近9年,其工作涉及深圳和中山两地的频繁往来,主要负责设备软件研发。“我大部分时间在深圳写软件代码,由于设备的主要生产地在中山,也需要去中山做最后的机器软件调试。”他期望深中通道的开通能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在深中通道建设过程中,王腾目睹了从一条细线到完整桥梁的逐渐成形,见证了一项伟大工程的诞生。经虎门大桥从深圳开车到中山的这条路,王腾已经跑过了无数趟,沿路上偶尔能瞥见正在施工中的深中通道。从无到有,淡蓝色的海面上逐渐出现一条长线,桥梁施工架设起的主缆索股成为王腾观察深中通道建设的“进度条”。
“其实走虎门大桥,经常面临堵车情况。”王腾对虎门大桥的拥堵深有体会。虎门大桥作为粤西地区湛江、茂名、阳江市民进出深圳的必经之路,连接广州南沙和东莞,长期面临超负荷运行的压力。“深中通道开通后,希望不会堵车。”王腾期待八车道的深中通道能在分担深中双城通勤交通压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输血管”助力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
2015年1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出具关于广东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建设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这标志着深中通道建设蓝图落地。至此,面对伶仃洋复杂的水文环境和繁多的交通运输需求,这一跨江通道的建设方案历经13年的周密论证后,终于得以落地实施。
在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的前几天,随着最后一根猫道承重绳的顺利下放,深中通道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伶仃洋大桥猫道拆除工作完成。这标志着深中通道建设进入新阶段,为后续的桥面铺装、鞍罩吊装以及附属设施安装提供了施工条件,深中通道距离建成通车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今年11月1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的钢桥面铺装工程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天,工程团队顺利完成了主桥左幅钢桥面的首次铺装施工,创下了25772平方米单日铺装面积的新纪录。这不仅是深中通道自今年初中山大桥单日铺装创下两项世界纪录以来的第三次纪录刷新,也再次印证了该项目在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单日铺装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据了解,深中通道的开通预计将打通“湾区主动脉”,为粤东粤西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在过去数年间,珠江口地区见证了一系列重大工程的落成,它们不仅构筑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骨架,还彰显了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势头。自虎门大桥至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再到当前的深中通道,每一座桥梁的背后都藏着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彩蛋”,逐渐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交通脊梁”。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硬支撑。”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黄成造表示,深中通道预计明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届时珠江口又新增一条通道,从而进一步推动珠江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质量小组副组长彭英俊表示,目前,正全力推进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内部施工和相关附属工程,力争早日实现主线贯通,并计划明年初完成全线钢桥面铺装,为全面建成通车创造条件。
全面深入联通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多个跨境通道的建成,“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深港公交地铁扫码互通等便捷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通行便利程度。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成就共同塑造了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格局。
“接下来广东在交通方面的工作重点将是加快推进深中、狮子洋、黄茅海等跨江跨海通道建设,完善内联外通的高速公路网,并加快广湛、深江、珠肇和粤东城际、广佛西环等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同时,我们将推进南沙港国际通用码头、盐田港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建设和白云机场、深圳机场扩建,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和世界级机场群;加大普通干线公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黄成造说。
如果说“硬联通”的基础设施在地理上拉近了大湾区城市间的距离,那么,注重于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软联通”的推进,则为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以及产业互通带来了极大便利。这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更在工作和生活层面真正让大湾区城市相通相融。
今年4月下旬,粤港澳三地于深圳举行的一次标准化会议上,共同公布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湾区标准”。这110项“湾区标准”覆盖了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关键领域。在这份标准清单中,小到广式月饼、广陈皮、传统凉茶,大到楼宇可持续发展指数、食品冷链应急配送等都有了标准规范。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湾区标准’将有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为提升大湾区民众生活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作出先行示范。”
从深中通道到广泛连接,从“硬联通”到“软联通”,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愈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