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城区风光一瞥。中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
世界目光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正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
深圳向西、广州向南、珠海向北……战略交汇点指向大湾区西岸——广东省中山市。
目前,中山市正大力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协调发展,提升大湾区竞争力。
为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中山市如何将这条路走深走实?
扛起新使命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在大湾区发展新阶段,中山市提出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为不断完善实验区建设的推进机制、政策体系、工作重点及实施路径,中山市坚持深入谋划,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其中,“坚持高位统筹,建立高效协调推进机制”成为中山市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据了解,中山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的深中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责小组,由相关分管市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牵头,主要承担对接深圳专项方案制定及跟踪落实等工作,级级传导压力、层层明确责任,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强有力的政策研究、制定、实施体系。
不仅如此,中山市聚焦“六个一体化”(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在省委改革办、省发改委的指导下起草实验区实施方案,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改革措施;制定政务服务、产业集群建设等13份配套政策文件,确保具体工作任务有方向、有抓手;同时坚持突出重点,凝聚深中融合发展强烈共识。
那么,深中融合发展中,有哪些重要行动?资料显示,自2022年8月起,中山市“六个一体化”专责小组牵头,市领导带队,前往深圳对口部门开展对接交流;与深圳签订《深圳中山战略协作第一批重点事项(项目)》,为两市开展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5月,深圳市有关部门明确“海陆空铁”交通一体化、联合招商、会展合作等新一批事项,坚持全面融合,携手湾区城市推动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山市深入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战略,与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地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商定第一批共60余项融合发展重点工作,并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
此外,为推动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中山市持续深化粤港澳台侨交流合作,高规格举办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充分展现粤台交流新气象,进一步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申请建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示范区,携手打造深中港澳台产业合作平台;谋划共建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大力探索“香港科创+中山制造”“香港青年+中山创业”“香港人才+中山生活”。
深中“同城化”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坚持以深中同城化、一体化为牵引,中山正在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步伐。
营商环境一体化作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前提,中山如何在此方面大下功夫?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深圳是营商环境高地,目前已进入营商环境改革5.0时代;中山现有各类市场主体超63.4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但对标深圳仍有落差。针对不足,中山学习深圳先进经验,加快实现审批流程全过程优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企业发展全周期服务,让企业、资本、人才、居民都感受到深中同城的便利。
目前,中山和深圳两市正在打造深中“无差别体现”的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深中通办”,线上设立“深中融合一体化”专区,线下互设“深中通办”专窗,63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深中通办”,电子证照实现“深中互认”,企业开办线上平台实现链接互挂。
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中,产业一体化发挥关键作用。深圳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市场活跃,中山制造业基础厚实、产业链完善,两市互补优势明显。基于此,中山和深圳两市规划建设总面积超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探索“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产业合作新模式,目前已初步明确空间选址、功能定位、产业方向等。
不仅如此,交通一体化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中同样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相较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珠江口东西岸仅有一条南北向高铁干线,缺乏东西向轨道连通。随着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中山加快推动与深圳“海陆空铁”一体化连接,全力构建“3条交通轨道+3条城市内环+12条快速路”“3312”交通体系……当前,中山和深圳两市已签署交通一体化合作协议,明确推进两市“海陆空铁”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共同推动深中城际尽快纳规;抢抓深中通道即将通车时点,共同形成两市跨市公交运行方案,并启动车辆购置、票价研究等工作。
此外,中山市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已和深圳签署共建高端人才社区合作协议,就两市在中山翠亨新区共建高端人才社区形成项目选址方案;推动与深圳高校以“政府+高校+企业”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与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28家医院建立救治联盟,推动成立深圳市儿童医院癫痫中心中山博爱医院分中心并开展远程会诊、双向转诊。
持续推进改革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
近年来,囿于产业发展空间不足,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不少优质企业向省外、境外迁移,对全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产生影响。对此,中山市直面土地碎片化、低效化利用“硬骨头”,以打赢打好“工改”攻坚战为抓手,念好“拆、供、建、招、管”五字诀,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为支撑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开辟广阔天地。
一方面,中山市突出路径创新,不断激发改造活力。创新“工改”模式,结合实际探索形成“村企合作+单一主体归宗”“政府收储+异地代建”等多种改造模式,累计拆除整理低效用地超2.8万亩,推动商住用地改工业用地超8000亩。
另一方面,中山市突出分类施策,大力盘活历史用地。坚持全面摸排、全面梳理、全面整治,针对闲置用地,区分政府原因、自身原因和混合原因,分类施策推动促动工、征收闲置费、协商收回,近3年处置闲置土地1.1万亩。针对批而未供用地,实事求是采用历史问题化解、过渡性临时利用等多种方式综合处置,近3年处置批而未供用地超1.7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拓展产业空间,已成为大湾区建设的强支撑。中山市翠亨新区筑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计划3年完成1万亩土地整备目标。
翠亨新区优化用地规划,将马鞍岛原规划居住用地超3000亩调整为产业用地,调整后全区产业用地增加至5.4万亩,为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同时,翠亨新区积极探索“工改”新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全域联动、连片整备、产业为纲”的“工改”思路,探索实施物业置换补偿、改造权公开交易等新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区“工改”打法。
翠亨新区还将打造“万亩+千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加快建设翠亨科创产业园、东部健康医药产业园(南朗片区)、西部新能源产业园(南朗片区)三大千亩级主题产业园,打造中山生命科学园、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翠亨国际科创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提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