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兴业沃土多地发力优化营商环境 2023年06月19日

  安徽省淮南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为企服务专区,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人员统一受理为企办事需求,优化营商环境。         
  人民视觉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重要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近段时间,多地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密集出台一揽子举措,掀起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热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袁达在日前举办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各地方争当改革“先行者”,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接续推出一大批利企便民举措,为经营主体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多地推营商环境“升级版”

  

  6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部署。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但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要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摆在重要位置。

  

  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成看来,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对经营主体不可或缺。构建优质营商环境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必然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经济已经迈向新发展阶段,需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处于核心阶段,属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当口”。

  

  “建设一个对政商而言亲清两宜的营商环境,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振企业信心,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还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增投资、稳就业、保增长,对保持宏观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具有重要意义。”宋向清说。

  

  除了国家层面发力外,各地也于近期密集出台一揽子举措,发力优化营商环境,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出台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工作方案》,明确在降低市场准入及经营成本、加强监管执法体系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秩序、营造优质高效的质量技术基础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

  

  上海市发改委制定出台了《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包括破除隐形壁垒、提升服务效能、加强要素保障、拓展投资渠道4个方面、20条政策。

  

  天津市海关在今年5月至9月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将构建跨关区合作机制,提高京津冀区域通关便利度,建立关区重点培育企业库,支持更多企业享惠。

  

  河北省政务服务办印发《推广招标投标“双盲”评审的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招标投标市场秩序,持续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

  

  ……

  

  “各地营商环境优化,体现出广泛性、全面性,也更有针对性。”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各地越来越重视补短板,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也各不相同,走差异化路线成为重要手段。

  

  宋向清认为,各地加大优化营商环境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目的在于以政府看得见的用心和用功,回应企业“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的关切和期盼。基本特点是坚持了问题导向,力促找短板、寻弱项、纾真困、解真难,为企业减压赋能,为发展增添动力。

  

  “以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因为这需要政府俯下身子,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倾听意见建议,才能真正为企业把好脉,找到企业经营中的堵点、难点、痛点,才能因地制宜,拿出硬功夫,打好组合拳,为企业撑腰解难。”宋向清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随着多地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陆续落地,相关企业市场预期有所提振,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意愿也同步提升。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18亿户,民营企业超过50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以上。民营企业信心稳步提升。

  

  区域间营商环境差距明显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推动政府职能向减审批、强监管、优服务转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

  

  与此同时,一些现象值得关注。袁达提醒,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发展状况不平衡等因素,各地落实营商环境改革事项的成效有差异,部分地方仍然存在“办事繁、问询难、多头跑、来回跑”等现象。

  

  由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2022》显示,国内各省级行政区的营商环境差异显著。东部营商环境最优,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薄弱。沿海地区表现突出。

  

  宋向清认为,不同地区营商环境改革落差的出现并非偶然,解决起来也不能一蹴而就,其根源在于区域间历史、文化和习俗差异,导致人们对营商环境认知的思维和意识存在落差,部分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和企业已经“习惯”了固有的生活和工作生态,而新来的资本和企业无法改变这种当地企业已经“习以为常”的环境,要么被动接受,要么一走了之。

  

  在宋向清看来,这种落差具有地域性,反映了区域间意识、文化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非下大功夫不足以改变。

  

  “营商环境优化的落差客观存在。”盘和林认为,这里面有些是可以克服的,需要地方政府下大力气,要统一思想,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政府治理和运行效率,也要严格法治规则,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尽可能在细节上做到合理完善。

  

  “有些可能很难克服,比如部分地区存在财政收入水平低,基建投入不足的问题,那么就要另辟蹊径,围绕当地重点产业进行建设,加大基建供给,也要以服务替代资金补贴投入。”盘和林说。

  

  营商环境改革落差将带来哪些影响?宋向清提醒,不同地区营商环境改革落差会造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大,导致资本、人才、项目等优质资源向营商环境优秀的区域加速聚集,将进一步拉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影响我国资源均衡配置和协调发展,最终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营商环境的优化也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如何缩小区域间营商环境差距?宋向清认为,首先要提高落后地区干部对营商环境优化意义的认识,要强化干部轮换制,通过异地调任干部,大面积轮换新生干部群体,实现自上而下的观念意识转变、作风转变和地区营商大环境转变。

  

  宋向清建议,相对落后地区政府要进一步梳理涉及营商环境的法律制度,减去不必出现的环节、打破不应出现的壁垒、消除不应存在的模糊地带,将行政和法律置于阳光下,让资本和企业对新法规有感,对新政府做派有赞。

  

  宋向清还提到,地方要致力于建设公平、透明、高效、廉洁、开放、包容的优秀营商环境,政府务必以绝对的“店小二”身份出现,服务好每一个企业,办好每一件实事。

  

  在盘和林看来,缩小区域间营商环境差距关键在于财力的均等性。营商环境优化也需要资金投入,地方要把资金花在刀刃上,尤其在基础设施等方面需要有一定投入。统一认识,上下一心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地方应将财政支出重点放在基建、民生领域。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去年以来,国家层面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优化营商环境,着力缩小区域间营商环境差距。

  

  ——加快补齐短板。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情况“回头看”,督促条例落实不到位的地区加快健全配套政策,出台改革任务清单,着力破解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堵点问题。

  

  ——发挥示范作用。印发《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长三角三省一市比较优势,进一步带动全国范围营商环境建设。

  

  ——加强地区协同。持续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领域改革经验的梳理总结和复制推广,鼓励各地区互学互鉴推出原创性改革举措,营造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袁达介绍,未来将促进薄弱区域加快改革步伐。指导和督促营商环境改革相对滞后地区落实落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聚焦经营主体集中反映的普遍性、深层次问题加快改革步伐,探索差异化营商环境优化路径,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打通改革落地见效“最后一米”。

  

  同时,支持重点区域对标国际先进先行先试。继续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点带面、提质扩面,引领带动各地对标先进加力优化营商环境。

  

  此外,鼓励各地方因地制宜争创细分领域标杆。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建设更多营商环境特色品牌,形成百舸争流的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