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北京市小学师生“回归”校园重启美好 2023年02月20日

  “开学了!开学了!”2月13日是北京市小学开学首日。一大早,各所小学大门口早早围满了学生和家长,与爸爸妈妈告别后,孩子们飞奔着冲进学校,一路与遇见的同学互打招呼,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到了傍晚时分,小学大门口全是等待接孩子的家长,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交际圈,“你是孩子姥姥吗?”“我是孩子奶奶呀。”家长们互相聊着,口音天南地北、主题五花八门。等到学生们排队走出校门,大家赶紧扭头伸长脖子拼命招手。

  

  作为疫情防控新阶段的第一个开学季,一周以来,北京各所小学的老师、同学、家长,在告别线上课堂回到熟悉的校园后,学习生活出现哪些新变化?大家有什么新体会?中国城市报记者就此展开走访。

  

  榜样迎新新学期做更好的自己

  

  对北京市众多小学教师而言,过去3年来时而线下、时而线上的教学工作充满挑战。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同于中学、大学生,帮助学生从“线上”顺利过渡到“线下”,找准学习节奏,是开学后摆在老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故此,2023年新的开学季到来前,许多小学老师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加紧密周全,生怕出一丝差错。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4年级6班班主任魏炜就是其中一位。

  

  在魏炜看来,帮助孩子们恢复常态、回归常样,首先需要老师自己找回最初的授课理念、逻辑与节奏。因为回到久违的校园开展正常的学习生活,对老师学生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并不是只有我这么想。”魏炜告诉记者,“开学前,我们学校校长郝海鸥就带领老师们以‘恢复、回归’为主题,统一新学期的教育教学思想,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为新学期的到来做好准备。”培训班上,老师们互相交流,结合学校计划、本班情况,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力求在新学期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

  

  不仅动口,也要动手。为了迎接学生们,魏炜和同事提前一天,撸起袖子把桌子、座椅和教室内外每一处角落都擦拭干净、做好消毒。“虽然又冷又累,但一想到学生们回到敞亮的教室后笑颜逐开,就觉得很幸福。”魏炜说。

  

  很快,周一到来。长久没与学生们见面的魏炜,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满心都是欢喜。特别是当一张张小胖脸儿挤到魏炜面前时,她恨不得把大家都搂在怀里逐个亲一下。

  

  熟悉的进行曲响起后,全校师生列队参加开学典礼,“除了校长讲话,校方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讲座,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等人作宣讲。”魏炜说,“讲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鼓励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进取的决心。”

  

  开学第一节课,魏炜看出学生和她的心情一样,既忐忑又紧张,“他们听得比之前更加用心,我讲得也更加有劲儿,好像我们都希望通过这一段美好时光来弥补之前没有在一起的遗憾。”她说。

  

  隔天,魏炜发现很多学生依然聊着寒假旅游的事,这让她感到当务之急是把学生们的“开心”转变为“收心”。此前线上学习让大家丢失很多好习惯,现在不收心,之后习惯更不好改了。

  

  为了让学生们有序、有目标地“收心”,魏炜加大力度落实学校卡通形象“加油卡”和榜样“星”计划,配上独创的系列教学举措。经过一周时间,她欣喜发现,学生们不仅逐步适应了学校生活,还形成了勇争荣誉的良好氛围。

  

  重返校园就好像回到老家

  

  在北京市三义里小学读二年级的陈裕晏,开学这几天每天天没亮就自己爬起来刷牙、洗脸、吃早餐。换上校服、系上红领巾后,陈裕晏不停催妈妈快点送她去学校。大人鞋还没换好,她已经背上书包跑到楼下等候。

  

  被记者问到为何这么迫不及待地去学校时,她捂嘴笑着说:“当然是因为开心呀,能够重返久违的校园生活,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玩耍,感觉特别踏实、温暖。”

  

  陈裕晏尤为记得第一天到校后的场景。“老师们重新布置了教室的侧板和背板,将主题更新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周边还展示了很多同学的美术作品,让整个教室看上去焕然一新。”她说,“班主任卢老师站在教室入口,给每位进来的同学一个热烈的拥抱,并把这温馨一幕拍下来分享给我们的爸爸妈妈。”

  

  陈裕晏表示,她非常喜欢这个入学仪式。“我还听到一些同学讨论,说他们非常感动,觉得像春节回到老家与亲人们再度相聚一样。”仪式上,陈裕晏和她的同学收到老师赠予的祝福卡片,上面写着希望新学期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越来越好,要争取做更优秀的自己。“我会把这张卡片好好收起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她说。

  

  整个星期的学习生活与体育劳动,陈裕晏都干劲十足,相较于之前的网课模式,她坦言更愿意像现在这样,面对面与大家聚在一起学习、交流。即便回到家里,陈裕晏还时常翻出与老师合影的照片细细回味,并在写完作业后和妈妈一起给新发的课本包上精美的书皮。

  

  课堂学习之余,陈裕晏和同学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讨论自己寒假又学会了哪些技能、增长了哪些见识。关系特别好的同学还相互赠送小礼物,“我带了贴纸送给朋友,他们给我的礼物是铅笔和橡皮,用这些文具的感觉跟爸妈买的完全不一样,我更喜欢。”说完这话,陈裕晏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妈妈。

  

  长时间居家网课,让学校老师们非常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于是乒乓球、羽毛球等对视力有帮助的体育用品也摆上课堂,供同学们课余时间自己锻炼。“这都是我喜欢的运动,老师鼓励我们多培养点兴趣爱好,无论是体育锻炼还是文学艺术都有认真投入。所以运动外,我还计划学习古筝,提升自己的艺术情操……”谈到之后的学习生活,陈裕晏滔滔不绝,眼神里充满期待。

  

  工程师变身奶爸后温情十足

  

  就职于某国家高新科技企业的工程师李爱罗,虽然年仅30多岁,但在同事眼里从来都是严肃、严格、严谨的工作风格。

  

  2022年,新冠疫情反反复复,特别是当线上学习成为学生读书的常态现象后,李爱罗就开始头痛。“比研发还费脑子、耗精力。”他告诉记者,“孩子妈妈工作也繁忙,去年在外地跟踪项目。家里两娃,一个8岁,一个3岁,不是喊陪玩,就是喊饿了,我天天盼着早日开学。”

  

  因为单位科研部门有严格管理规定,李爱罗没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他只好每天上班前把孩子送到附近美术工作室学画画,下班后火急火燎赶去接回家,路上还得提前叫外卖。

  

  如果时间有空余,李爱罗也会自己下厨做两个小菜,当厨房外探进两个小脑袋瓜,奶声奶气地问:“爸爸,你给我们做什么好吃的呀?”李爱罗会猛地心头一暖,整日的疲累感瞬间风消云散。

  

  随着奶奶提前回北京,家里的生活开始井然有序。整个寒假,除了培训班外,两娃都是在家线上学美术、学音乐、学文化。有时候陪在边上,李爱罗也打开电脑偷偷学做新菜、学做游戏、学讲故事……

  

  到了开学这一天,李爱罗心中突然有些不舍,“也没啥变化,不还是早上送晚上接嘛。”他安慰自己。但他也清楚,学校开学后,孩子有了朋友圈和作业任务,自己为他们准备的新故事和游戏可能一时用不上了。

  

  不过李爱罗想得明白、理得清楚,“孩子在家虽然有父母、老人的陪伴,但缺乏学校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他说。

  

  庆幸的是,开学一周以来,李爱罗发现大娃有了不少变化,如运动能力明显提升,讲话内容越发丰富,精神状态更加饱满。大娃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在学校上学比在家上学有意思多了!

  

  李爱罗打心眼里高兴,上班途中他感觉天蓝了、云开了、春天已经来到了。在单位,李爱罗忍不住将孩子的变化告诉同事,边说嘴角边咧出一条缝。同事笑呵呵地回应:“孩子的变化我们没看着,但奶爸大工程师‘温情十足’的新面貌我们却是深深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