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力度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2023年02月20日

  进入“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多目标治理要求更加凸显。面对环境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压力与迫切需求,2022年6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要求包括生活垃圾等在内的多污染防治领域加快减污降碳的协同度,不断提高协同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在此背景下,全国各省市在推进生活垃圾减污降碳工作中成效初显,但逐步凸显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需重视并破解。

  

  垃圾处置方式与降碳目标的矛盾性问题。在“十二五”期间相关部门就提出,由于填埋带来严重的二次

  污染问题,要减少原生生活垃圾填埋量,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就目前来看,我国通过推行焚烧发电技术,的确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但由于垃圾干湿不分使得焚烧物平均热值低,发电效率低下,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控制难,这带来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禀赋不均导致减污降碳的区域协调性问题。由于东西部土地资源及经济水平的不均衡,两者在垃圾处置方式上存在差异。不同的处置手段也导致各地区减污降碳水平存在差异,西部地区虽然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少,但填埋造成的土壤与水污染严重;东部地区利用焚烧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较好地利用了垃圾,但也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垃圾焚烧碳排放量。

  

  资源化减污不足掣肘降碳效率性问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垃圾成分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无法科学进行前端处置的情况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较低,废弃物循环和资源化水平仍有比较高的提升空间。在垃圾治理的起步阶段,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城市现阶段在垃圾分类环节、收集环节、运输环节存在混合丢弃、混合运输等非合理化处置问题,增大了垃圾循环和资源化利用的难度。垃圾资源化率低,一方面导致了污染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阻碍着降碳目标的实现。

  

  为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笔者建议:

  

  区域统筹联动,优化资源配置。一是鼓励发达地区积极探索有关垃圾处理的政策、技术和方法,率先实行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再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各地在学习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垃圾处理方式和处理技术的本土化改造。二是将资金、政策等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区域间垃圾治理发展的不平衡。三是在属地内自行解决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基础上,相邻省、市、县通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技术,协调财政、管理、参与主体等机制,实现区域间的良性互动。

  

  创新收运体系,促进规范管理。一是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服务外包,由专门的人员或机构在垃圾收集点将收集到的经过一次分类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确保干湿分离的实现。二是根据城市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转运机制,保证在运输环节中垃圾不会混装,在必要时可引入和利用社会资本,弥补垃圾收运处理方面财政资金的不足。三是构建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等相关信息的采集、传输和查询过程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垃圾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升级清洁技术,发挥市场作用。一是遵循安全、可靠、经济、环保原则,注重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技术的创新和升级,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专攻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高标准清洁焚烧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优化污染治理技术的选择,污染物排放应满足国家、地方相关标准及环评批复要求。二是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引导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脱钩,具体的措施包括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转变,拓展经济形态,实现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将市场力量引入垃圾处理领域,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有资质的企业承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第一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第二作者系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