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用监管之手惩堵 汽车维修坑人骗保伎俩

■刘俐琨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0月26日   第 02 版)

  近日,一家媒体发布暗访实录,揭露了北京两家合资品牌4S店中的诸多乱象。视频中被曝光的4S店存在“故意骗保”、截留超量油液、虚增保养项目等一系列欺客行为。而随着该视频的热播,有关4S店维修保养的“黑幕”话题引发舆论热议。

  媒体记者打入4S店“内部”,暗访发现的4S店汽车维修坑人的伎俩套路令人震惊、使人忧心。实际上,在手机维修、家电维修等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先弄坏再修理、偷换零件、虚报价格、虚报修理量等问题。汽车维修保养中的乱象大都属于维修行业的通病。不论汽车维修乱象的外在如何,其实质都是薅消费者的“羊毛”,甚至还薅保险公司的“羊毛”,都扰乱了汽车维保市场秩序,践踏了诚信底线和法律底线——如果以“先砸后修或先砸后换”等行为骗保的情节严重,还可能涉嫌犯罪。

  记者卧底暗访的精神可嘉,也卓有成效,我们应该感谢记者的付出。但戳穿修车侵权猫腻,不能光靠记者“卧底”。记者所发现的种种问题,对于4S店或汽车维修行业而言是乱象,对消保维权机制、保险管理机制而言,则意味着漏洞和不足。针对记者发现的问题线索,市场监管部门、保险机构等应该全面深刻反思,用更高质量的履职,举一反三地查找问题,进一步健全相关监督机制,规范汽车维修保养行为,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保险市场秩序。

  当然,汽车维修的不少问题都具有隐蔽性、专业性,发现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记者能做到的,拥有更多资源、更强能力的市场监管部门、保险机构等更有理由做到。在餐饮领域有“明厨亮灶”机制,满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经营者形成了倒逼规范效应。有些手机维修商也向消费者开通了后台维修监控系统,让维修处在消费者眼皮子底下,处在一种透明环境中。显然,相关部门也可借鉴上述经验,要求汽车维修商对车辆维修保养过程进行全程视频监控,并向监管部门、消保组织、保险机构、消费者等开放监控通道,分享监控资源(监控数据必须保存一段时间以上)。这样,很多汽车维修保养的猫腻就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监管部门也可安排或聘雇人员对汽车维修商进行卧底调查,或者鼓励维修商内部员工积极举报。同时,保险机构应该加强对验损过程、修理或更换部件的检审把关,堵住“先砸后修或先砸后换”的骗保漏洞。市场监管部门、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等则应依法监督维修商严格履行明码标价、明确事先告知等义务,要求维修商如实记录(经消费者确认)维修部件和维修用料情况,并保存维修记录一定年限,以备相关部门检查或解决维权纠纷。对发现问题并核查属实的维修商,监管部门必须依法处罚,并关联信用惩戒,记入市场主体征信系统,使其付出多重代价。

  说到底,要整治汽车维修行业中的乱象,不能依靠消费者的自保,不能依靠经营者的自律,也不能仅靠媒体等第三方监督力量“冲锋陷阵”,最终还得靠监管“正规军”的依法履职,还得靠监管之手的强力介入、长效介入。

用监管之手惩堵 汽车维修坑人骗保伎俩
高速公路服务区应成城市形象“微窗口”
心存疑虑
手机“二次号”莫名被欠贷,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