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推进,以及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明确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体化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跨学段集体备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衔接性,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水平的必要途径。当前,推动跨学段集体备课“走热、走深、走实”,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聚集教师智力,改进教学方案,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高质量发展。
教师队伍是集体备课
“走热”的核心力量
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对集体备课的重视程度与执行力度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集体备课能否达成既定目标。由于各学段的学生特点、教学目标、考核标准上有显著差异,同时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研讨和团队合作意识,导致参与集体备课的方向性不明确、动力不足,难以形成备课“热度”。为此,地方大中小学可以依托“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平台组建思政教学专家和骨干教师,针对各学段思政教学特点,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整体性教学指导建议,帮助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备课计划。同时,要树立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思想上的统一对于强化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行为意愿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各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访学活动,增强各学段教师交流互动,树立思政课教师的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推广集体备课优秀示范案例,深化教师对跨学段集体备课内涵特征的认识,明确集体备课的目标定位。此外,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估体系。各学校可以将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次数、任务内容及表现情况纳入教师职称晋升、年度评优评先等量化评价体系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主动参与跨学段集体备课活动。
内容形式是集体备课
“走深”的本质要求
近年来,各学段思政课集体备课工作在方式方法、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大中小学思政教学跨学段集体备课主要采用会议讲座的方式,少有“面对面”的有效交流;备课内容宏大,缺少“点对点”的问题梳理,整体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集体备课的核心是备教材,重点是创新备课形式,目标是要将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首先,在推进跨学段集体备课过程中,既要考虑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成长特点等因素,又要注意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递阶性,可以开展“专题式备课”“章节目备课”,聚焦教材重难点,共同探讨、相互启发,真正使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适应的教学内容。其次,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创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传统时空限制的优势,开展线上“一对一”和“一对多”集体备课活动,重点解决教学共性问题,专项突破个性问题,提升集体备课的整体质量;依托数字平台向备课教师推送精准化、实效化的教学资源,深化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长效机制是集体备课
“走实”的根本保障
跨学段集体备课作为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教育工作,需要有效统筹学校、教师队伍、教育部门等各方面力量,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又要构建持续有效的保障机制。一方面,由党委领导牵头,成立地方大中小学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搭建跨学段教师交流平台,制定集体备课管理规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如组织、实施、监督与评估等,保证集体备课规范化运行,有序化推进。另一方面,加强财政保障机制建立,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当设置专项资金,对参加集体备课教师和备课团队的教学科研工作给予合理资助。此外,集体备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做到因材施教。可以设立“备课—教学—备课”反馈机制,基于教学效果深度反思集体备课成果,以创新集体备课方式方法,及时调整备课方案,确保跨学段集体备课“行之有效,落之有果”。【第一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第二作者单位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