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

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9月02日   第 11 版)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景观航拍。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里的小䴙䴘在水中捕食。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里的“水鸽子”——红嘴鸥。

  近期,我国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等5处提名地正式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地处黄海最南端、长江入海口、崇明岛最东端的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吸引全球瞩目,到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或沿着千米栈道参观鸟类科普教育展馆,或驻足欣赏、打卡留念芦苇摇曳、鹭鸥飞翔的自然景观。

  

  在上海崇明东滩这片广袤的湿地上,如何推动自然生态保护,持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守护候鸟迁徙之路

  

  日前,中国城市报记者从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东滩管理中心”)了解到,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崇明东滩保护区”)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

  

  东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崇明东滩保护区是东北亚鹤类迁徙路线、东亚雁鸭类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类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崇明东滩保护区历年共记录到各种鸟类30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9种。

  

  为了推动湿地鸟类研究和保护事业,《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引入了这样一条评价标准:“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2012至2023年,崇明东滩拥有的“1%”总数由7种增至12种。

  

  崇明东滩保护区作为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迁徙候鸟种群的生命繁衍过程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

  

  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崇明东滩保护区是迁徙水鸟补充能量的重要驿站和恶劣气候下的良好庇护所,同时也是部分水鸟的重要越冬地。斑尾塍鹬、大滨鹬等长距离迁徙的鸟类可以中途不停歇地直接从澳大利亚飞往崇明东滩;中、短距离迁徙的鸻鹬类,如弯嘴滨鹬、大杓鹬等,在每年春季也将崇明东滩保护区作为重要的迁徙停歇地。

  

  在秋季鸻鹬类向南方迁徙时期,崇明东滩是到澳大利亚越冬的长距离迁徙鸟类的最后一个迁徙停歇地。专家一致认为,在崇明东滩补充的能量对于鸻鹬类能否顺利飞越西太平洋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鸟类没有国界,候鸟保护是国际性的。目前,崇明东滩保护区已加入东亚澳大利亚鸻鹬类保护区网络,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保护项目。

  

  为了更好地保护亚太地区的候鸟及其栖息环境,我国分别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签订了《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共同保护栖息或迁徙于两国之间的候鸟。在中日《协定》中,列出共同保护鸟类有227种,来往于崇明东滩鸟类有160种,占《协定》鸟类种类的71%;在中澳《协定》中,列出共同保护的候鸟有81种,来往于崇明东滩的鸟类有52种,占《协定》鸟类种类的64%。崇明东滩湿地的鸟类保护对于展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声誉也具有重要作用。

  

  破解生态修复难题

  

  据了解,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属于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河口沙洲植被区。区内盐沼植物产量丰富,为各种水鸟提供了绝佳的活动空间。

  

  在崇明东滩保护区,主要植物群落包括藨草-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其中,海三棱藨草是部分雁鸭类与白头鹤等水鸟的主要取食对象,白头鹤、黑脸琵鹭、鸥类等鸟类会利用隐蔽条件较好的芦苇区域休息,一些鸟类还会利用芦苇区域筑巢。

  

  而互花米草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其繁殖速度较快,曾一度侵占了本土植物海三棱藨草和芦苇等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鸟类食源减少。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自2006年起,东滩管理中心开始联合上海市科委、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等20多个委、办、局以及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有关高校开展互花米草生态治理的研究,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互花米草控制与治理人工强干预的工作思路。

  

  2010年至2015年期间,东滩管理中心采取“围、割、淹、晒、种、调”六字方针治理互花米草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并于2013年9月开工建设“东滩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以下简称“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

  

  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针对互花米草入侵与扩张的态势,主动采取生态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途径,有效地控制互花米草生长扩张并修复鸟类栖息地功能,维持和扩大鸟类种群数量,改善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质量。

  

  在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建设过程中,还涌现了大批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人。钮栋梁作为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的骨干,他白天跑工地,盯质量,促进度;晚上挑灯夜战,反复研究思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在全体职工的积极努力和各参建单位的积极配合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齐心合力攻破难题,引万千候鸟自在栖。截至目前,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建成27公里围堤,44公里随塘河,4座涵闸和1座水闸,清除互花米草25367亩,种植海三棱藨草2000亩、海水稻427亩,营造具有栖息地效应的生境岛屿56个。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加强巡护管理,筑牢生态防线。自2005年以来,东滩管理中心不断加大野外巡护和管理力度,先后完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视频监控点和视频监控中心建设,为野外巡护员配备交通、通讯、照相记录等设备,使野外巡护检查与远程实时监控相互配合,并将日常执法与专项执法相结合,通过与公安、渔政、林政等部门开展各项联合执法,及时制止偷猎偷盗等违法行为,有效地遏止对滩涂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违法破坏现象。

  

  同时,保护区加强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强化疫源疫病监测作业质量管控,根据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和地貌变化情况,设置监测线路。及时启动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应急预案,依照国家林草局通知的要求,多措并举,加强野外巡护、监测,基本实现了全时、全域重点监测,做到了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并妥善处置。

  

  此外,崇明东滩保护区还加强漂浮垃圾的整治工作。据了解,崇明东滩保护区通过发挥公益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社会大众等方面力量,彼此紧密联动配合,推动海漂垃圾捡拾、“净滩”等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并不断取得新成效。

  

  立足长远,崇明东滩保护区创建了东滩志愿者服务基地,招募建立“东滩保护区志愿者服务队”,为生态保护工作建设起一支“垃圾特攻队”。

  

  2023年全年完成捕渔港至宣教中心2015大堤外海漂垃圾清理工作,累计处置泡沫、毛竹等海漂垃圾7728立方米,还给滩涂一片“清净”。

  

  申遗成功对保护区来说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在业内人士看来,可以进一步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可以助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促进崇明生态岛旅游经济发展。(图片由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