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观城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8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豫”发开放 加“数”前行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8月19日   第 10 版)

  列车驶出郑州航空港站。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口岸作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键节点,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近日,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下发文件,批复同意河南省“以郑州航空口岸、郑州铁路口岸智慧口岸试点建设为起步,统筹做好全省智慧口岸建设”。

  

  作为我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河南郑州航空港)在建设“航空+铁路”智慧口岸中有哪些独特优势?将为河南口岸发展带来哪些新动能?

  

  深化改革开放优势叠加动能充沛

  

  提升对外开放能级,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启用、专用铁路实现通车,成为全国第二大陆港片区;促进对外交流合作,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成为37个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之一;推动现代物流发展,河南郑州航空港枢纽建设跑出“加速度”,郑州市入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布局名单……跳动的数字、生动的实例是河南开放大门越敞越宽的见证。

  

  今年1—7月,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643.5万人次,同比增长11.8%,完成货邮吞吐量42.2万吨,同比增长31.9%;今年前7个月,中欧班列(郑州)开行突破1000列,较去年同期增长20%。

  

  不临海、不沿边,但成为“国字头”智慧口岸建设试点,河南郑州航空港的自身“硬实力”十足。近年来,河南郑州航空港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助推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探索出了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径。

  

  回溯发展历程,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22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郑州航空港区进行系统性重塑重构改革,全面赋予河南郑州航空港省辖市级管理权限,河南郑州航空港开启“二次创业”之路。2023年以来,河南郑州航空港聚焦“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国家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五大定位”,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郑州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而河南郑州航空港更是具备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水港(远期)等诸多优势。交通的便捷,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织,带动了更多开放发展和营商环境等优势资源的汇聚。

  

  近年来,河南郑州航空港建成“1+1+7”口岸体系(郑州机场一类航空口岸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以及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肉类、活体动物、邮件、药品7大功能性口岸),全面推行实施“7×24”小时通关机制、“提前申报”通关模式,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位居全国前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统十联”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积极实施“136N”综合配套改革,推出“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商事登记“1+X”改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厅之外无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审批、名单之外无审批”,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效率高地”。

  

  夯实数字底座智慧口岸“耳聪目明”

  

  6月30日10时15分,一列满载比亚迪商品车的“巨龙”徐徐启动,驶出郑州国际陆港,标志着专用铁路正式通车,同时也宣告了郑州国际陆港正式启用。

  

  作为郑州铁路口岸智慧口岸试点,郑州国际陆港在建设之初,就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港域内各场站管理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常规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都是在铁路线旁边单设独立海关监管场所,集装箱货物需要先进入监管场所,查验放行后,再拖运到铁路沿线。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直接将铁路线规划到海关监管区域内,实现关铁融合,进一步简化流程、压缩通关时间,提高作业效率。”郑州国际陆港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站式办理、一条龙通关”,既提高了物流效率,也降低了物流成本。郑州国际陆港还将通过技术化手段,推动进口转关核销自动化、进出口货物放行智能化、海关监管模式创新、运输运营优化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国际陆港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

  

  智慧口岸的推进,不仅是现代科技与传统物流的深度融合,更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2023年,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口岸深入开展智慧口岸试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口岸申报试点。

  

  让物流调度变得“耳聪目明”,夯实口岸数字底座,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在河南郑州航空港有着更多的生动实践。

  

  走进郑州机场北货运站,这里有着全国首个“AGV智能应用工程”项目,40台无人叉车按照后台指令,井然有序地把货物分别送往214个3层货架1284个标准储位,搬起1吨重的货物也轻轻松松、不在话下。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无人叉车采用换电模式,当电量不足时,可自行前往换电站,自己为自己换电池,可谓“心灵手巧”。

  

  指着头顶一个个摄像头,河南航空货运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道:“这是AI算法摄像头,可以将拍到的画面进行分析,自动计算库区剩余容积、卸货区剩余车位等,转换成数据及时提交并给出合理化建议。再加上普遍安装应用的各类传感器,联合作业、共同发力,使货运站实现‘耳聪目明’。”

  

  除了让货运站“心灵手巧”“耳聪目明”,“智慧大脑”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多:打破“数据孤岛”,促进航空物流全链条数据联通、标准统一,应用企业260家,基本涵盖了全部在郑州机场运营的航空物流企业,平均每年可节省纸质单证超100万份,提升数据传输时效20%以上。

  

  升级数智服务赋能智慧口岸建设

  

  近日,河南智慧口岸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备受关注:作为智慧口岸建设的主力军,河南郑州航空港、郑州海关联合河南电子口岸有限公司,依托河南“单一窗口”平台,聚焦口岸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在设施设备智能化、信息系统集约化、运行管理数字化、综合服务便利化、跨境合作常态化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河南汴欧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是河南“单一窗口”的最早受益者之一。“我清楚记得,平台上线之前公司进出口单据要一单一单填、一单一单录,还要将纸质单据送到相关部门,一个单子做完至少需要两天。有了河南‘单一窗口’,几分钟就能出税单。”该公司董事长吕波回忆说。

  

  截至目前,“单一窗口”平台累计上线130余项应用,进一步覆盖口岸大通关全业态、全流程,日承载能力达3000万单,注册用户3万余家,为智慧口岸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底座。

  

  同时,依托河南“单一窗口”数据和通道资源,运用中欧班列智慧场站管理平台,河南郑州航空港打通了企业、场站、监管部门三方数据,运用数字技术驱动场站管理业务,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提前报关+无纸化调拨+信息共享+协同查验”模式,压缩场站作业时间2个小时以上,减少企业申报人员2/3,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场站运营效能大幅提升;此外,在全国首创推出“通关模式智选菜单”应用,围绕进出口企业关注度高的进出口商品申报、纳税、提离等问题,推出进口27种、出口21种“通关+物流”组合模式,结合商品特征、物流需求,自动为企业匹配出最优“通关+物流”组合模式,帮助企业尤其是“新手”企业解决“在哪申报、怎样最省、怎样最快”的通关难题。

  

  如今,该应用已推广落地至铁路口岸、机场口岸,为企业智能推荐通关模式3754次,推动企业通关物流更加顺畅。

  

  “加强智慧口岸建设是‘智慧、智能、智享’的重要体现,能有效提升港区甚至全省对外开放能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口岸管理局副局长郭万伟表示,下一步,郑州航空港区将以智慧口岸建设为切入点,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深入推进口岸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提升口岸基础设施和监管智能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口岸通关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提升口岸现代化治理水平,全力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