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8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驴火”小店的“家人”情怀

■王继颖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8月12日   第 24 版)

  保定人简称驴肉火烧为“驴火”。飘香的“驴火”店,散布在古城保定的大街小巷。历史文化悠久的西大街,就藏着一家颇有人情味的“驴火”店。

  

  西大街很窄,东西走向,灰砖墙建筑分列街南街北。“驴火”店在街南,店门上方黑底匾额衬出的金字店名“杨村耳朵眼火烧”,未脱离火烧起源地的乡土气。醒目的是店门右边鲜红牌子上的金色标题“免费吃饭”,标题下的白字内容也很惹眼,大意是如果顾客暂时没有收入或遇到困难,可以免费享用“家人套餐”;免费吃饭不必客气,只希望顾客以后有了能力,记得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夏天的一个下午,大太阳下的西大街人影寥寥。因对“家人套餐”心生好奇,我在这家店门口停住脚步。走进门去,看到店内空间很小,只有几张餐桌,一个衣着简朴、梳马尾辫的女子正伏在靠门的餐桌上休息。地板上铺的凉席中间,一个小女孩儿睡得正酣。西南角隔出的袖珍厨房里,一位老伯在安静地忙碌。见我进店,老伯走出厨房;女子听到动静也站起身,神色亲切、声音清脆地和我打招呼。我微笑着站定,像记者采访般围绕免费的“家人套餐”向女子提问。女子用夹杂方言的普通话微笑着回答。

  

  “有人来吃过免费的‘家人套餐’吗?”

  

  “有啊!比如去年冬天一个下着大雪的晚上,店里进来一位老人,旧布鞋都湿透了。他说天气不好,几天没找到活儿干,能不能免费吃个饭。我请他坐下,端出‘家人套餐’。老伯吃完,收拾好桌子,连声感谢。还有几天前的一个中午,有个姑娘在门外来回晃悠,看样子想吃饭,我就迎她进来。姑娘操着东北口音,说才到保定刚找了份工作,还没开工资。我一听就明白了,给她端上份‘家人套餐’……”

  

  “‘家人套餐’里面都有什么呢?”

  

  “两个‘驴火’,一碗鸡蛋汤,有干有稀。”

  

  “这店是你开的吗?”

  

  “我和弟弟开的。平时店里就我和我爸忙乎,顺便带娃。娃秋天才上幼儿园。”女子笑容饱满,指指身旁的老伯和凉席上的女孩儿。

  

  “你有遇到困难时被人帮助的经历吗?”

  

  “我爱人在老家工作,现在娃还小,我忙起来顾不上她。吃饭的顾客经常帮我看娃,像家人一样,特别暖心。”

  

  ……

  

  炎炎夏日,小店里清清凉凉,有质朴的女子,有她的父亲和女儿,厨房里飘出驴肉和火烧的香,俨然一个小家的模样。

  

  我也依着“家人套餐”的搭配,购买享用了一份简单却美味的保定特色餐食。火烧酥脆,驴肉鲜香,更重要的是,我似乎吃到了一股不曾在其他地方尝到的滋味。我想,这一定是善良散发出的专属于“家人”的浓浓香味。

  

  离开小店后,我的思绪持续蔓延——

  

  大暑天的雨夜,灯火辉煌的西大街,亮闪闪的路面绽出一朵朵美丽的雨花,好似人们脸上的真诚笑靥。在“驴火”小店和父亲一起忙碌的女子,看看帮忙照看女儿的顾客,想想与“免费套餐”有关的镜头画面,感觉自己和亲人租下经营的小店,就是个冬暖夏凉、可亲可爱的家。这个名叫赵伟娜的女子觉得,祖上开在保定辖区定兴杨村的形似耳朵眼的“驴火”小店,能从家史可考的清代光绪元年开到如今生机勃勃的崭新时代,就因为代代相传的“家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