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文化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千年运河文韵悠长

——大运河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7月08日   第 15 版)

  大运河徐州段风貌。徐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船只往来,货畅其流。杨国庆摄

  湖州市南浔古镇观景俯瞰。鲁勤奋摄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千年运河贯通南北、穿越古今,传承着中华文明,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水脉亦文脉,近年来,运河沿线城市持续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使运河精神历久弥新。本期,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进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山东省济宁市、江苏省徐州市、浙江省湖州市,探寻人水和谐共生的“城市故事”。

  

  山东省济宁市:运河文化标识融入日常

  

  济宁市位于运河交通要道,“水陆交汇、南北冲要”“南接江淮,北通燕幽”。大运河济宁段被誉为“运河之都”,建有大运河上最为先进和知名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枢纽,号称“北方都江堰”。

  

  作为“运河之都”,山东省济宁市如何加强运河保护、讲述好运河故事?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大运河济宁段现有世界文化遗产段3个,分别是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会通河微山段;还有邢通斗门、徐建口斗门、十里闸等9个世界文化遗产点。

  

  为将运河文物保护传承好,济宁市坚持守正创新,实施文物保护活化工程,在全国率先推动文物建筑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近年来,济宁市任城区持续打造“运河记忆”项目,涵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天井闸,以及老运河原生古迹、古街、古树等,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3.2公顷。

  

  任城区竹竿巷作为一条传统街区,堪称济宁运河文化的缩影。不逛竹竿巷,白来济宁城。过去因经营竹制品的多,而得名竹竿巷,如今依然可见卖笼屉的、竹席的、竹筐的手艺人。张步财,就是竹竿巷里卖笼屉的人。从业几十年,张步财的店搬过七八次,但都没离开过竹竿巷。从过去只卖竹笼竹屉,到现在各种厨房用具一应俱全,产品是丰富了,但也只是在自己专精的业务范围内。

  

  南北交融的特色美食,也在任城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根。离张步财的店铺不到300米的林家湾炖鱼,是诞生在运河边的平民快餐,是当地人念念不忘的日常美食。“骨酥肉嫩不扎嘴”是林家湾炖鱼的特点,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不仅带来了繁盛的商贸,也让河鲜更易获得。

  

  “炖鱼配上面饼按份上桌,价格便宜,且方便快捷,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林家湾炖鱼店主李智说起炖鱼如数家珍,鱼是炖好的,来了盛出来就能吃,这种“运河快餐”能满足老运河繁盛时期做工百姓的需要,也能让当下生活在快节奏的人们“来了就吃”触发味蕾记忆。

  

  如今,随着济宁运河文化节的举办,运河主题公园、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的建设,济宁市通过系列文化传承和保护行动唤醒了人们心中的运河记忆,使古老运河文化在现代社会延续和弘扬。

  

  江苏省徐州市:船工号子串起运河文脉

  

  作为大运河原点省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大运河江苏段拥有全线最长的通航里程、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最广阔的覆盖地域。

  

  而大运河徐州段是大运河江苏段的最北段,占全省总长度的五分之一。据了解,大运河徐州段沿线文化资源丰富、遗产资源众多,融汇了楚汉文化、苏轼文化、漕运文化、水工文化、民俗文化、商贸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形态。

  

  在徐州市邳州市,千百年来大运河吞吐不息,邳州也因此千年航运不息,船务不息。一起工作的船工为了让步调统一,喊上了有节奏的号子,珍贵的运河遗产——“邳州运河船工号子”便因此而生。

  

  “拉起纤藤,哟……”“我拉上船,加把劲哟……”凝望古老的运河水,遥远的船工号子似在历史空间回响,一字一句,响亮而悠扬。热闹喧嚣的码头,往来如织的木制船舶,此起彼伏的船工号子、搬运号子……这些成为老一代人的记忆。

  

  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邳州运河船工号子有关传承人表示,都说“纤夫赤膊,士子苦读”,拉纤无疑是辛苦的,但还好有号子,可以传递鼓舞人心的力量。船工号子没有固定唱词,曲调或宛转悠扬,或高亢有力,唱词一般都随物起兴。过山唱山、遇水唱水、触景生情、随唱随编,甚至整段唱下来全是象声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船工们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

  

  如何让船工号子流传下来?如何更好地传达号子中那股苦中作乐的拼劲,发扬船工号子的时代精神?

  

  今年66岁的石长青,多年来坚持对运河号子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面对身边会唱号子的老人越来越少,石长青就遍访昔日老船工,走访老码头,将他们口中的号子整理成录音,一点一滴补充完善,一字一句推敲琢磨,“船工号子”的章节韵律,又渐渐从老船工们的朦胧记忆中被唤醒。

  

  在采访中,有不少音乐爱好者表示,虽然船工号子已失去了活态,但是音乐里体现出的船工拼搏精神,值得保护与传承;建议把号子编排进戏剧作品,或者和流行音乐相结合,用更多年轻人更易接受的方式,把船工号子传承下去。

  

  浙江省湖州市:运河蝶变焕发新生机

  

  自东晋之后经世代开发,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大地上处处稻麦桑麻,頔塘运河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穿南北,形成了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江南运河水系,沿河南浔、练市、双林、菱湖、荻港、善琏六大古镇应“运”而生。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新起点,由“一段”1.6公里的頔塘故道和“一点”南浔古镇组成的大运河南浔段,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运河古镇焕发出新生机。今年,湖州市发布《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明确,要弘扬生态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和建设。

  

  为让古老的运河在保护传承中蝶变,湖州市南浔区深入实施大运河古镇集群复兴工程,加快打造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复兴标志性成果。南浔区练市镇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利用原练市镇粮站和茧站等,构建以谷物、桑蚕文化为核心的新业态;双林古镇活化利用绫绢、戏曲等文化,蔡宅、周文清艺术馆等项目相继落地,村里办起音乐节,亲子营地、稻虾基地、儿童博物馆岛研学基地等,备受长三角亲子游客追捧……

  

  同时,南浔区也依托南浔文化研究会等智库平台,注重文物遗产保护、沿河古镇修复及湖笔、鱼桑、丝绸、绫绢等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活化呈现。位于中国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它孕育、产生于湖州丰蕴的运河文化环境中。千年以来,一代代笔工在毛颖之中倾注的生命之美,让湖笔更加精致,更加富有灵性。

  

  “湖笔制作中水盆和择笔是重中之重,水盆工从毛料到制作笔图的模型做出来,择笔工把笔头再重新加工精细,做成毛笔头的标准化。”中国制笔艺术大师杨松源介绍,整个过程需要经过8个大工序,120多个小工序,一支纯手工的湖笔才能制作完成。

  

  为了让湖笔在创新中焕发“新活力”,杨松源将“水盆”“择笔”等重要工序搬进了共富湖笔直播间,与观众实时互动,讲解制作要领。越来越多的人也通过湖笔直播间认识湖笔,了解这项运河非遗传统技艺,并加入到了制笔行业的队伍中。“我要把毕生所学传给年轻一代,让湖笔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杨松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