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理论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孙常建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7月08日   第 13 版)

  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兴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积极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2023年,槐荫区获评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实现当年申报、当年获批。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生态制度建设

  

  远近兼顾,系统布局。近年来,槐荫区制定《槐荫区生态文明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系统化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四减四增”、污染防治攻坚、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城乡绿色低碳建设等“六项行动”。建立槐荫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点穴”管理,精准施策。槐荫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正面清单,指导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实行“红、黄、绿”清单式管理制度,对困难多、问题多、整改慢的企业,采取“红牌”帮扶解困;对整改好、问题少、推进快的企业,采取“黄牌”帮扶指导;对落实正面清单的守法企业,采取“绿牌”管理,做到“无事不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领域“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守法激励、违法惩戒”机制,结合实际污染源分布及正面清单实施情况等监管因素,实行差异化监管,动态调整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100余家绿牌企业颁发“五兴槐荫·生态护航”牌匾。

  

  多维组网,立体执法。槐荫区加强区县之间环保监测协同配合,建立市中、槐荫、天桥、长清等四区“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室”,依托无人机空中巡查及四区联合执法队伍专项检查等手段,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环境执法监管模式。建立环保与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席会商机制,开展“1+N”联合执法检查,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严格履行法制审核程序,违法案件法制审核率达到100%。

  

  系统全面发力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锁定“蓝天碧水净土”强基础。槐荫区持续优化产业能源结构,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推进扬尘精细化管理,PM2.5浓度近5年下降36%,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升21%,达历史最好水平。高标准提升水环境质量,在兴济河试点建立流域水环境预警应急体系;在山东省建立首个流域水环境事前监测及事后应急处理监管模式,小清河源头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该水域时隔60多年重新出现清洁水体指示鱼种“中华鳑鲏”;腊山河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完工,国、省控水质断面连续五年达到Ⅲ类或以上标准。并且,槐荫区实施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无害化处理,连续多年未发生土壤污染重大事件,无受污染耕地。

  

  咬定“宜居宜业宜游”提品质。槐荫区坚持“山水相连、城即园林”的城市美学理念,以“春花、夏荫、秋叶、冬绿”季相变化为主题,统筹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新建腊山山体公园、南辛康养公园等20余处城市公园,打造一批花卉景观大道、花漾街区,实现“出门见绿、推窗见景”,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2.7%。发挥黄河水、长江水(南水北调)、玉符河、小清河“四水融汇”生态优势,增强济西湿地、玉清湖、美里湖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生物栖息功能,高标准建设百里黄河风景区槐荫段,形成气韵贯通、和谐共生的大河、大湖、大湿地生态格局。打造30公里齐鲁黄河景观带、济西湿地乡村休闲区,推出田园游、研学游等系列产品,辖区现有国家4A级景区2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处,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锚定“村美景秀物丰”创特色。槐荫区创新推动“七星九美十三香”沿黄村落连片发展,成功创建12个齐鲁样板村,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物业式管理模式,“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乡村风貌深入人心,2023年以来槐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历次检查总成绩列济南第1名。加快生态农业品牌化建设,做强“槐荫四宝”特色品牌,吴家堡大米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功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白莲藕获绿色农产品认证,年销售500多万斤;玉清湖圆葱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年出口量达1.5万吨;西郊盖韭取得“济南市十佳农产品”“名牌农产品”“泉城消费者最喜爱特色农产品”等称号。

  

  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特色生态经济

  

  政策升级,护航低碳产业发展。槐荫区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六位一体”审批和“保姆式”服务模式;构建宜商服务新生态,打造山东省首家“齐鲁之窗·省市区一体化宜商服务中心”,130余个区县、800余项省市区三级公共服务事项“跨域通办”。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出台财政税收扶持、人才引进奖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模式升级,强化绿色示范引领。槐荫区发展生态工业循环经济,深化清洁能源应用,新增光伏并网容量1.367万千瓦。积极创建绿色低碳生态圈,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获评2023年度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获评2023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批市级绿色工厂。

  

  链条升级,建设生态经济强区。槐荫区打造以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为核心的“342”现代化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聚焦清洁能源发展、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等重大研究方向,加快企业导入聚集,升级生态经济产业链。紧抓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契机,聚焦医疗、科技、健康等绿色产业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医学中心成功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产业园区试点。2023年,槐荫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18%,引领生态经济强区建设实现飞跃发展。(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