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美食与见识

■赵利辉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24日   第 16 版)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虽已逐渐有所改善,对美食却似乎还没有什么概念。一个人过度追求美食,在当年会被认为是“嘴馋身懒”。但实际上,人们的观念也在慢慢转变。我最早是从晚报上连载的散文《陕西小吃小识录》认识美食的。作家贾平凹写的陕西美食,有麻食、羊血、凉皮子、肉夹馍、腊汁肉、贵妃稠酒、岐山臊子面、临潼柿子糊塌等。这些小吃价格均不贵,皆隐藏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忽然被晚报集中披露出来,引起了市民的极大兴趣。贾平凹的美文,人们读得津津有味;依着美文寻得了美食,人们吃得津津有味。那时的西安,无论夜市食摊、小饭馆、老字号,生意都十分火爆。

  

  西安东大街拓宽之前,钟楼书店西侧向南凸出来一座老建筑,原来是清代的邮局,有上百年的历史,后来成了西安报刊门市部,专门售卖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那时信息随着改革开放而暴增,人们的求知欲望很强烈。每到傍晚,到门市部来买报刊的读者,常在闭架书柜前拥堵成人墙。踏上高高的石阶,挤在人堆里,我买了一本杂志,里面有苏州作家陆文夫的中篇小说《美食家》。和贾平凹写的陕西小吃不同,陆文夫笔下的苏州美食精致绝伦。贾平凹一直钟情于少年时代吃惯了的粗粮面食,例如棒子面、搅团、漏鱼儿之类,极具土地情怀。而陆文夫则更注重吃的境界,充满文人意趣。

  

  上世纪90年代,我在外贸单位工作,出差的机会比较多,因而喜欢上了各地的美食。关中农民形容这样的人作“朝山没提香笼——逛山”,为贬义。其实这反映出那时有不少人还不大了解跟单员等新职业。

  

  跟单员并非闲差,工作反而非常辛苦。那时,我得经常下工厂,催货验货跑港口,等出口货物顺利装上了轮船,才能松一口气。生产出口货物的工厂多在内陆地区,港口则在沿海城市,我这个“逛山”的自然逛了不少大地方。每到一地,我得空就去寻找美食,人家请客下馆子的事也常常有。

  

  当年有一次,单位派我去扬州邗江一个工厂发货,我连夜乘火车赶往江苏,到达邗江是第二天中午。厂长看过了单位介绍信,一拍大腿说道:“小赵同志真有口福,我早上刚好网了几条刀鱼,来我家尝尝你嫂子的手艺。”厂长热情好客,请我和副厂长、车间主任同赴家宴,吃刀鱼汤。刀鱼、鲥鱼与河豚并称长江三鲜,刀鱼更居三鲜之首。刀鱼是时令鱼,一年当中只有那么几天洄游到洞庭湖里繁殖,平时很难捕到。从吴头到楚尾,这样的美食可遇不可求。我到的那天正赶上刀鱼洄游路过扬州,巧极了。我记得吃的刀鱼不大,但肉质细嫩,还是双皮的;鱼汤的味道非常鲜美,不用加什么佐料就能抢占人的味蕾。自那次离开邗江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长江刀鱼。

  

  1994年秋天,我在广州吃过一道粤菜——烧鱼嘴唇。那天正是中秋节,我在广州的一个工厂验货。工厂老板见我中秋节不能和家人团聚,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便请我和几个加班的工人吃饭。那个年代,广东的经济发展迅猛,很多小老板做出口贸易发了财。我们吃的那顿饭非常丰盛,其中有一道菜是用十几条鱼的嘴唇焖烧的。都说广东人胆子大,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没有他们不敢吃的;而且粤菜师傅的刀功、厨艺一流,做出来的菜花样妙、滋味足。我和工人不知道那盘菜是什么,因而不敢动筷子。等服务员介绍完了,工厂老板示意我先吃。我用筷子夹不起滑溜溜的鱼嘴唇,就用小汤勺舀了一个。吃到嘴里还没来得及细品,鱼嘴唇就顺喉咙下了肚。工人们学我的样子,一大盘鱼嘴唇很快便吃完了。

  

  在北方的港口城市青岛,人们吃美食就随意多了,啤酒都用塑料袋打散装。我吃过一道海鲜,属于贝类,产于浅海泥沙中,叫作沙蛤。它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并不是蚌。沙蛤的水管特别长,常伸出壳外,因其状如舌,渔民称其为“西施舌”。我第一次吃西施舌,只见一大碗清汤端上来,碗里浮着一层尖尖白白的东西,吃到嘴里滑嫩柔软,那种奇妙的感觉和吃鱼嘴唇差不多。青岛的老师傅做高汤氽西施舌,仅取沙蛤的水管部分,而后来的海鲜店是将整个沙蛤炒了端上桌,较之专取舌状水管,鲜味自然不能相比。常言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大抵就是这个道理。

  

  1997年,我调到南京工作。有一次乘飞机去北京,邻座的中年男子捧一本《汪曾祺散文选》读,我借过来翻了翻,立刻被其中一篇散文吸引住了。汪老写他在内蒙古吃过一回“羊贝子”。整只羊在锅里煮40分钟就端了上来,趴在一个盘子里,羊蹄全被剁掉了,羊头切下来放在颈部。吃“羊贝子”有一套规矩:先请最尊贵的客人用刀切下自己爱吃的部位,斜十字搭在羊脊背上,然后主人撤去羊头,其他客人才能动刀子切肉。有的部位一刀切下去,羊肉沁出血来,和汪老同去的人觉得肉没煮熟,因而害怕吃。但汪老照吃不误,只觉得鲜嫩无比,好吃极了,称其为人间至味。我在内蒙古吃过“同款”白煮全羊,深知其美味之处,与汪老产生了共鸣。自那时起,我爱上了汪老的散文作品,成了一个“汪迷”。

  

  山珍海味也罢,粗茶淡饭也好,皆是人间至味,皆为人间烟火。重视生命体验、人生见识与尊重大自然所赐同等重要,不负美食、不负生活,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