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品牌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中国石化:

十年砥砺奋进 守护能源安全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24日   第 09 版)

  我国首个投入商业开发页岩气田——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

  中国石化青岛LNG接收站。

  茫茫戈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深地一号”顺北油气田稳步上产,日产原油3550吨、日产天然气650万立方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蓄足“底气”;南海之滨,亚洲最深地热科探井福深热1井成功钻探至5200米,引领我国深层高温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走向世界前列;红海岸边,中国石化与沙特阿拉伯王国阿美公司合资建设的延布炼厂累计产出清洁油品1.43亿吨,成为我国对外能源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下,作为国有特大型骨干能源化工企业,2014年至今的十年时间里,中国石化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深入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融合发展,加强国际能源高水平合作,全方位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

  

  加强全局保障能力深挖降本提质增效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中国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表示。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中国石化的核心职责。

  

  马永生认为,能源化工企业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耗大户,在国家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背景下,必须积极拥抱能源消费革命,坚持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之路,才能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要大力增产保供,在端牢能源饭碗上开新局,坚持立足国内、建强储备、多元进口、协同出海,大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石化持续深入推进能源供给革命,大力实施七年行动计划,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不断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持续增强油气资源保障核心功能。

  

  资源根基不断夯实。全力推进高质量勘探,强化成熟探区一体化精细评价,加大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和圈闭预探力度,取得一批重大突破。十年来,累计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1.2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2.35万亿立方米。

  

  稳油增气箭头向上。全力推进效益开发,中国石化加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推广应用,持续夯实老油气田稳产基础,扩大新区油气上产规模,一体化盘活难动用储量资源,油气产量当量屡创历史新高。十年来,累计生产原油3.67亿吨,生产天然气2825.19亿立方米。

  

  保供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石化把增强国内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坚持一切开发活动向增加经济可采储量聚焦,深挖各类资源提质降本增效潜力。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储气能力建设,资源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全方位提升。十年来,累计供应天然气4097.5亿立方米,圆满完成供暖季、“迎峰度夏”等重点时段国家保供任务,有力保障重点区域和民生用气平稳供应。

  

  这十年,中国石化紧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机遇,加快推动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助力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在获取优质油气资源方面,中国石化构建全球油气资源供应保障基地。同时,不断加强能源贸易合作,持续拓宽油气进口资源渠道;充分发挥上中下游一体化优势,积极开展多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多地区、多领域能源合作走深走实。

  

  牢固树立绿色理念打造多元供给体系

  

  天山脚下,6月的新疆库车被融化的冰川雪水滋润着,全球最大规模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坐落于此。项目自2023年6月30日顺利产氢以来,已安全平稳运行超300天,满负荷生产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8.5万吨。

  

  十年来,中国石化紧跟全球能源转型大势,有序推进氢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多能互补、协同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绿色低碳发展优势不断增强,以产业“含绿量”提升能源保供“含金量”。

  

  “氢”装上阵,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中国石化加快建立涵盖“制储运加用研”的氢能全产业链条,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建成并稳定运行,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启动建设,乌兰察布至京津冀地区氢气输送管道示范工程被纳入国家规划,成渝万、京津唐、沪嘉甬、济青四条氢能交通走廊初步构建,累计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1个、加氢站128座,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单一企业。

  

  “热力无限”,持续深耕地热领域,成为全球最大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持续领跑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引领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功承办第七届世界地热大会,为全球地热能利用提供中国样板、中国思路和中国标准,中外嘉宾盛赞“全球地热开发进入新时代”。“地热+”清洁供暖实现快速发展,地热供暖面积从2014年的2323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超9500万平方米。

  

  多能互补,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十年间,中国石化风光发电、充换电业务实现从无到有、有序发展,累计建成风电装机规模57兆瓦、光伏装机1875兆瓦、充换电站6500多座、充电终端5.1万个。胜利油田打造国内油气领域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镇海炼化建成我国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为国产大飞机C919加注绿色动能。十年来,中国石化锚定“双碳”目标,坚持节能优先方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奋力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助力能源消费革命。能效水平持续提升,大力推进“无废集团”建设,深化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绿色企业创建成效显著,扎实开展“碧水蓝天”环保专项行动,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绿色企业行动计划,着力做好长江、黄河流域等生态环境保护。

  

  创新驱动激发活力深化改革提升效能

  

  十年来,中国石化坚持用好科技利器和改革“关键一招”加快推动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推动我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向科技创新要动力。中国石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多“硬核”科技。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数量居能源化工行业前列。超深层油气、陆相页岩油气、5G智能节点仪、旋转地质导向钻井、高温测井、重油催化裂解、航空润滑油、第三代芳烃、特种橡胶、PVA光学膜、氢燃料电池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加快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以更多“大国重器”更好服务“国之大者”。

  

  转型升级步伐显著加快。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卓越创新生态。积极承接国务院国资委部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任务,着力巩固市场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完成“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北斗综合应用”国家试点示范项目。

  

  向深化改革要活力。中国石化积极顺应能源体制革命大势,高质量完成深化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企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全面启动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深化国际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油公司改革,压减管理层级,加快数智化条件下基层单位劳动组织方式与生产运行模式变革,深化新型责任制改革,激发内生动能、释放活力效率。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工程“四提”“五化”,加大难动用储量合作开发力度,凝聚能源保供合力。

  

  牢记嘱托勇担当,十年奋进谱新篇。展望未来,马永生表示,新征程上,中国石化将牢牢把握能源体制革命的战略方向,加快建立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坚决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奋力书写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更多澎湃动能。(图片由中国石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