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红卖课乱象惹争议 知识付费亟须规范化管理

■张玉胜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24日   第 02 版)

  “10节课编程入门速成”“5分钟掌握写作技巧”“7节课学会理财”……近年来,以快速入门、迅速见效为卖点的课程培训随处可见,引来无数追求知识更新的学习者。一些网友认为,知识付费无可厚非,粉丝买网红的课程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也有很多网友质疑,网红卖课是假,制造焦虑后把粉丝当“韭菜”收割是真。

  

  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网红卖课市场呈现出野蛮生长的状态。本该是有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件好事,一些网红却借机精准拿捏用户需求,通过夸大宣传、虚假包装等手段高价售卖缺少实质内容的课程,让许多粉丝在跟风付费后并未获得等价的知识或服务。

  

  网红卖课的野蛮生长,呼唤知识付费行业规范化监督与管理。

  

  据业内人士披露,目前市面上一些教人技能变现的课程培训,多采用“免费引流—制造焦虑—劝导买课—缴费入坑”的忽悠套路。究其背后成因,一是缘于网络授课门槛较低,除医疗行业外,多数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入门资质并无明确要求。这导致知识付费行业从业人员资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比如,一些未获得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的所谓“讲师”教人如何“年入百万元”,一些未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在线教授心理课程。二是相关平台对知识付费内容的审核机制不足,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让网红授课有了可乘之机。知识付费产品是无形内容,无法为用户提供标准化、具象化的统一评价标准。现实生活中,因消费者在个人体验、生活喜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公众对课程价值的评判也会不同。因此,对课程是否真的“注水”,往往见仁见智。一些网红将知识付费演变出多种商业模式,如类传销、私董会、商业陪跑等,轻松实现动辄上千万元的高收入。也正是此类知识服务类纠纷存在的法律法规模糊地带,让消费者维权存在一定难度,且需要收集更多证据。

  

  平心而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很多人都面临“信息焦虑”,求知欲几成社会成员的生活刚需。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知识付费行业在经历了现象化崛起、市场化发展之后,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乃大势所趋,但其风生水起的同时风险与机遇也并存。遏制乱象,需要构建“良币驱逐劣币”的规范化管理格局。

  

  知识付费行业需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逐步设置从业门槛,并加快建立起行业标准,打造完整的知识付费消费权益保障机制;要建立知识付费型消费评价机制;建立相应的投诉受理调处机制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短视频平台需承担起更大的监管责任,要对商家的知识付费产品严格审核,打通举报投诉渠道,确保知识付费产品政治正确、内容真实、版权合法、监管有力。消费者也要主动履行监督、维权责任,举报不良行为,为规范市场秩序而尽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