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大凉山成为“支教秀场”?公益岂能成生意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17日   第 02 版)

  背景:

  

  暑期将近,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尽管价格不菲,项目却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排队等着捡漏儿。在这些研学项目的渲染下,大凉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公益支教需要双向奔赴,志愿者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得契合受教地区的实际需求。

  

  @《广州日报》:有的“支教老师”比当地学生年龄还小,短期内多个支教团的课程难以衔接,一些团体除了合影、送小礼物根本不上课……这些缺乏专业培训的支教团一拨刚走一拨又来,干扰当地正常教学秩序不说,还殃及池鱼,连累了孩子。将公益活动与商业活动混为一谈、让善意被利益侵蚀,这类支教研学项目不仅损害公益活动本身的公信力,也可能让当地真正需要正视的问题被忽略。

  

  @《杭州日报》:教育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不仅需要储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施教者懂得教育方式、心理学等。如果支教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打个问号。希望社会各界共同维护支教的公益性,把志愿者的爱心送给真正需要的青少年学生,让山里的孩子真正获得知识与进步。

  

  @戴先任:研学机构“卖惨”是将公益当成生意,把大凉山当成支教研学的“秀场”。这严重透支了社会各界的爱心。监管部门一定要对此类研学项目加强监管,让研学机构规范运行。参加公益支教活动的学生要抱有诚心、真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有走过场的心理。当地相关部门、学校要对孩子负责,严格把关,坚决对此类假支教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