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城市党建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甘肃省酒泉市:

“党建综合体”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引擎

■中共酒泉市委组织部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10日   第 17 版)

  甘肃省酒泉市城区景观风貌鸟瞰。

  甘肃省酒泉市在职党员深入基层为居民群众进行健康义诊。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新村社区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宣讲活动。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决定着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执政基础。近年来,甘肃省酒泉市聚焦解决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困难挑战,围绕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突出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着力构建“一核引领、多网融合、五化共推”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形成了互联互动、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局面。

 

  聚焦党建赋能扛牢基层治理主责主业

 

  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国土面积19.2万平方公里,辖一区两市四县,总人口104.27万人,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是敦煌艺术的故乡、现代航天的摇篮、新中国石油和核工业的发祥地、“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孕育了“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莫高精神”。全市现有基层党组织3904个,党员83670名,其中城市街道党工委7个,社区党组织85个。

 

  高位谋划,着力构建城市党建综合体。酒泉市地域面积较大,人口相对集中,67.0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了挑战,治理任务日益繁重,治理难度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

 

  酒泉市委准确把握城市发展规律,聚焦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城市基层治理纳入市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规划,系统谋划研究、一体推动落实,在充分调研、科学研判、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的思路举措,着力破解制约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研究出台《关于构建“一核引领多网融合五化共推”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的实施方案》,配套制定“五联双报到”实施办法、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社区事务准入实施办法等“1+12”配套政策文件,找准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和解题方法,激活了城市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

 

  全域统筹,建立平急结合应急支援体系。面对基层治理群众需求多元、疑难问题较多,以及志愿服务力量不足、服务机制不畅、应急处突能力不强等现状,酒泉市按照“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整合”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平急结合·应急支援”志愿服务体系工作方案》,全面构建平时工作中纵横一体、兜底管理和紧急情况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组织体系,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做好了组织保障。围绕打破城市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单位之间的空间壁垒,全面整合街道社区内共驻共建单位、两新组织、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应急专业队伍、个人志愿者等志愿服务力量,摸排确定各类志愿者1.68万名,组建平时、急时志愿服务小分队2110个、2713个,建立应急志愿服务机动队伍82支。常态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及应急处突演练,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一键响应、各司其职开展工作,切实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提高了街道社区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在金塔“8·13”暴雨灾害、瓜州“2·17”滞留旅客安置事件中发挥了全域统筹、上下联动、一键响应的应急支援作用。

 

  坚守初心,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共享者。酒泉市聚焦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城市建设品质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设施不断健全,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84.5%,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成功获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围绕智慧城市打造,全力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方便居民群众。聚焦物业服务管理堵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酒泉市实施“红色物业”攻坚突破行动提高居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方案》,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集中攻坚破解难题,《酒泉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通过立法程序颁布实施,物业费收取难、停车难、堵塞消防通道、飞线充电、宠物扰民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扎实推进主动创稳行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百日攻坚”行动和“除隐患查违法保安全”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电信诈骗治理等专项行动,连续五年荣获平安甘肃建设优秀市州。

 

  聚焦一核引领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街道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有效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只有把社区党建工作抓好,党的各项工作任务才能真正落地。酒泉市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街道党组织建设成为连接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坚强“轴心”,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着力增强街道社区政治功能。坚持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四抓两整治”为抓手,不断规范街道社区党内组织生活,广泛开展领导讲形势、专家讲理论、书记讲政策、先进讲事迹、党员讲体会“五讲”活动。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定期排查流动党员,切实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组建26支志愿服务队,引导1800余名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让新就业群体由基层治理服务对象变为治理力量。

 

  落细落实街道社区职能职责。聚焦职能部门与街道社区之间权责不清、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等突出问题,围绕街道社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平安法治、民生服务等主要职责,研究制定《街道职责清单》《社区职责事项清单》,梳理街道6个方面193项职责、社区3个方面37项职责,明确“责任区”,划定“边界线”,让街道社区工作有规可依、依规履职,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扎实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设置街道“四办三中心一执法队”综合性机构,明确编制配置和街道领导班子职数,持续选优配强街道班子和内设机构负责人。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编制资源向街道倾斜。

 

  持续推动街道社区赋能减负。赋予街道党工委对县(市、区)职能部门派驻街道机构负责人考核考察和选拔任用的征得同意权、城市规划制定实施中涉及街道相关内容的参与权、涉及街道公共事务的综合管理权、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持续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督促落实好基层减负各项措施,制定《街道行政事务准入清单》《社区事务准入实施办法》,从准入管理、准入程序、经费保障、考核监督等方面对街道社区准入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全面取消社区承担的行政执法、拆迁拆违、安全生产、招商引资等方面不合理事项35项,取消需要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86项,清理牌匾95个,让街道社区党组织轻装上阵,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聚焦多网融合健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

 

  城市空间由多元主体构成,网格化管理通过将城市空间和城市管理范围划分为网格,进一步厘清城市基层治理脉络,使精细化管理服务成为可能。酒泉市把网格化管理作为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的破题方向和有效载体,以健全组织体系、网格体系、共建体系为目标,着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格局。

 

  建立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把城市基层党建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按照高起点定位、高目标引领、高标准推进的要求,在全市层面纵向建立了市委抓总体规划、全面指导,县(市、区)委抓整体布局、具体指导,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指导推进,社区党组织具体落实、兜底管理的四级联动组织体系,确保城市基层党建牵引有力、运转高效。持续加强市委统揽全局、牵头抓总作用,市县两级全部成立由市县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网格管理、物业服务、新就业群体党建等重大事项,着力破解基层治理疑难问题。

 

  建立横向到边、全域覆盖的网格体系。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充分考虑地域面积、居民小区、驻区单位等情况,按照每个网格覆盖300-500户,将全市69.94万城市人口科学划分到788个网格,建立起社区结“网”、街巷连“线”、小区布“点”的全覆盖网格体系,配备专职网格员788名,兼职网格员2364名。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和综治、民政、城管、信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一网统管。持续加强网格党组织建设,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构建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建立网格党支部250个、党小组824个,配备网格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1074名,切实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建立互联互动、共治共享的共建体系。城市基层治理不是街道社区的“独角戏”,而是集聚各方力量的“共同体”。酒泉市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导,通过党建联建等形式加强共建,建立街道社区与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工作机制,通过基层党建联抓、区域发展联商、先进文化联育、服务群众联动、公共资源联享、美好家园联创,推动城市各领域党组织活动方式由封闭向开放、由单边向互动发展。持续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采取“专职委员+兼职委员”模式,吸纳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物业企业负责人作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切实把街道社区区域内各类组织有机联结起来,按照“年初定约、年中履约、年底评约”的程序开展共建活动,通过组织联结带动资源整合、融合发展。

 

  聚焦“五化”共推持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就是要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将增进群众福祉作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酒泉市从基本保障标准化、服务群众精细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队伍专业化、组织引领区域化五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使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热爱党、跟党走。

 

  基本保障标准化。抓基层强基础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保障。酒泉市聚焦街道社区建设薄弱环节,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对16个社区党组织和85个楼院网格党支部活动阵地进行新改扩建,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积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以上,599个楼院网格采取划拨、租赁、借用等方式建立了活动阵地。坚持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在社区、楼院设置爱心食堂34个、便民服务驿站216个、区域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5个,向居民群众提供便利化服务。坚持社区经费优先保障、稳步提高,社区办公及服务群众经费年均达到12万元,最高的达到20万元。

 

  服务群众精细化。健全落实社区“两委”成员和专职工作人员制度,推行服务事项“前台一个窗口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等模式,积极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三单服务模式,实现需求和服务无缝对接。扎实推进接诉即办改革,健全完善“12345市民热线”“酒事快泉办好”等服务平台功能,设立群众意见箱、民情“回音壁”、公示栏等,全方位倾听群众诉求,解决群众疑难问题。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加强便民服务信息网络建设。积极设置“党群共建服务驿站”,向居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便民服务,最大限度方便居民群众。

 

  志愿服务常态化。认真落实“五联双报到”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积分管理,开展以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就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党群连心“五个到户”志愿服务活动。全市80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围绕宣讲党的理论、指导基层党建、深化共驻共建、纾解民忧民困、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每季度深入联系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每年完成2件帮办实事。全市1.8万名在职党员围绕宣传理论政策、开展便民服务、排查矛盾纠纷、参与议事协商、推进文明创建等方面,常态化深入联系网格开展志愿服务,累计开展义诊送医、法律援助、帮扶救助等志愿服务1200余场次,帮办各类实事2.5万余件。

 

  工作队伍专业化。围绕选配有制度、待遇有保障、评价有导向的目标,制定出台《酒泉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对社区工作者工作职责、薪酬待遇、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和激励关怀作出明确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4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工作者627名,建立“三岗十八级”工资制度和市内互认的岗位等级序列,社区工作者月平均工资达到4083元,全部落实“五险一金”待遇。采取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兜底培训的方式,每年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全覆盖培训。积极组织社区工作者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提升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全市20%的社区工作者具备初级以上职业资格。建立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工作者中招聘事业干部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组织引领区域化。积极推动街道社区区域内各领域基层党建融合发展,依托市场监管、民政、交通、住建、邮政、网信等行业部门成立6个行业党委,指导推动全市非公企业、社会组织、道路货运、物业服务、快递物流、互联网等行业领域党建工作,积极引导行业党组织和党员融入基层治理,履行社会责任,1500名党员参与代办代领、助老助残等志愿服务,帮助解决居民群众困难问题1800余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区域内重点企业制度,推进专业市场、商务楼宇、商业街区等集聚区党建工作,使党的工作嵌入到城市最活跃的地方,把“最活跃地带”打造成“最坚强阵地”。健全完善“五社联动”治理机制和基层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综合运用议事会、恳谈会等形式,组织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形成了城市社区“有事务自己管理、有问题自己解决、有矛盾自己处理”的基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