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城市管理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莫信非法“代理维权”话术

■宛乐天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10日   第 12 版)

  “征信修复后可以再贷款……”近日,不少金融消费者接到类似电话,对方反复表示可以修复征信、优化债务。近期,此类中介化、职业化的涉金融领域非法“代理维权”现象有所抬头。与此同时,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布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遇到此类情况后,不要盲目听信非法“代理维权”的话术。

  

  代理维权是近年来金融等领域新兴的一种活动,其本意是让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的试错成本,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然而,此类合规的市场经济行为却被不法分子变相运用,以“维权”之名行“牟利”之实,这背后暗藏的风险不言而喻。比如,向消费者收取比较高的手续费、咨询费等乱象,还可能引发暴力催收、个人信息被泄露或买卖等问题,不利于金融市场有序发展。

  

  此类非法“代理维权”乱象之所以短时间内难以根治,主要是因为其隐蔽性较强、市场有需求、违法成本低。尽管金融监管部门也开展过多次打击行动,但是“风声”一过,此类金融黑灰产便死灰复燃,用陈词老调坑害金融消费者。

  

  从消费者角度看,部分消费者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当面对逾期等情况时,病急乱投医,轻信非法“代理维权”组织编造的话术,向金融机构乱投诉,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法律角度看,相关打击此类金融黑灰产的法规依然存有盲区,让非法“代理维权”组织不仅钻了空子,还导致金融消费者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要优化畅通投诉机制,这是从源头斩断非法“代理维权”利益链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投诉机制是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之间的桥梁,可以把消费者原有的合理诉求加速化解,从而免于其受到非法“代理维权”组织的侵害。需要提醒的是,消费者也要选择正规维权渠道,在健全的维权机制赋能下,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打击非法“代理维权”决不能手软。面对非法“代理维权”反复滋生、换着马甲行骗的乱象,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只有把板子精准打到七寸,才能让不法分子有所收敛,不敢以身试法。

  

  一方面要加快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利用声纹开展反诈预警,识别非法代理维权行为;深入完善金融黑灰产识别标准,以有效应对非法“代理维权”的不当投诉。另一方面要联合司法、监管等多方协同合力共治,通过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加快不同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力度,从而提升对此类金融黑灰产的预警、防范和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