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观城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福建福州新区:

以人为本以法为纲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陈云水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10日   第 11 版)

  福州恒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偏光片生产。陈 暖摄

  福州新区核心区滨海新城景观鸟瞰。陈捷阳摄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善用法治思维,真正造福于民。自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级新区以来,福州新区坚持围绕“人的需要”、规划“城的建设”,将新型城镇化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在城乡、产城、两岸、开放、生态“五大融合”中,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法治引领 谋定后动

  

  新型城镇化是系统工程,必须在法治框架下,依法推进。规划布局上,福州新区按照“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战略,聚焦国家赋予的“三区一门户一基地”战略定位,引进美国SOM、中规院、清华同衡等团队,构建起“1+N”规划体系,依法编制、依法审批、依法推进,搭建城镇化的“四梁八柱”。建设运营上,探索大部制、扁平化治理模式,承接139项经济放权,缩短决策链条,提高行政效率。以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为基础,推动规划成果、城市数据导入云端,生成“孪生”数字城市,延伸“新区智脑”,拓展智慧功能,为新型城镇化纳入依法监管提供支撑。提质增效上,广泛凝聚共识,积极推动《福州新区工作条例》立法,为新型城镇化保驾护航。

  

  城乡融合 生活幸福

  

  城市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围绕“改革创新示范区”定位,福州新区以法治为引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保障优质化、设施通达均衡化,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幸福“加码”。居住更舒心,坚持解困、发展并重,严格控制商品房开发比例在45%以下,形成“房住不炒”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成安置房项目6个1.2万套,受惠7738人,人才房项目4个1484套,投用租赁房项目3个2434套,平均入住率超70%,让群众“安居”又“安心”,稳步提升市民化质量。出行更便利,以“空港海港、一铁三轨、五横四纵”综合交通规划为指引,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建成道路128条131.4公里,开通运营地铁6号线,机场高速、绕城高速全线通车,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实现地铁、高铁、机场、公路无缝切换,通江达海。服务更优质,立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样板建设,创新引进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落地省肿瘤医院、市疾控中心等,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就诊“双下沉”。规划基础教育学位24680个,建成、启用幼儿园及中小学10所,引进天津大学福州校区,加快新区职教城建设,打造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

  

  产城融合 宜居宜业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锚定“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定位,福州新区以“产城融合”为突破口,打造现代化新城。产城人深度融合,落实新区总体规划,突出“一城两翼”产业布局,实施“新区+属地+国企”开发模式,累计投资近3600亿元,开发区域41平方公里,GDP年均增长8.9%,以占全市6.6%的土地实现24%的GDP。强化龙头扶引、产业链招商,形成产能全球第一的纺织产业集群、三条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制定《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7份文件,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5人、产业技能人才上千人,实现产城人良性互动。紧扣新质生产力,依托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省级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76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725家。布局全省最多的数据中心、最快的超算中心、最强的AI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无人驾驶”“数据交易”“海联网”等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突出园区标准化建设,大资金补短板,小投入做亮点,临空园区作为示范园区,落地恒美偏光片、镓谷半导体等产业,布局金融、商业等配套,可满足上万名产业工人的生活需求。完善多元资金保障机制,盘活40亿元存量资产,助力新型城镇化。

  

  两岸融合 亲望亲好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台重大政策主张。去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围绕“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定位,福州新区以深化两岸融合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色,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以通促融,创新“招商专员”机制,以台引台,落地光隆等台资企业247家,台资项目1000余项,注册资金约195亿元,带动两岸往来越走越近。在全国首创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累计挂牌台企167家,融资23.14亿元,打开两岸金融新通道。以惠促融,推动台湾居民在新区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助力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画好“同心圆”。制定《两岸融合社区租赁住房受理实施细则》,首批提供1172套优质房源,践行两岸一家亲,搭好“连心桥”。成立大陆首个台胞权益保障中心,出台引进台湾人才政策42项,打造海峡创意产业园、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累计入驻台胞5179人,凝聚向心力。以情促融,办好海峡青年节等交流平台,引导两岸青年共同参与,形成有影响力的合作成果。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型城镇化新样板。探索对台协同机制,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协同发力,推动15个、总投资1379亿元的协作重点项目,打造两岸融合发展桥头堡。

  

  开放融合 创新包容

  

  推进新型城镇化,亟需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聚焦“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定位,福州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放大自贸试验区辐射,在对接东南亚、迈向全世界的进程中,谋求新型城镇化新动力。强化门户功能,充分发挥空港、海港、陆港、信息港优势,推进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推动高铁进机场,联动福州港重点泊位及港区铁路建设,构建24小时不打烊的海铁联运大通道。强化江阴、松下港区与民丹、三宝垄港互联互通,开通8条“丝路海运”航线,开行中欧、中老、中亚班列,畅通亚欧、东盟海铁联运“主动脉”,引入全球资源。打造双循环节点,全力推动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以侨引侨、以侨引外,新签约三林集团等43个项目、总投资769亿元。找准“福建所需、香港所长”,依托闽港合作,落地“港数闽存闽算”,签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18个合作项目。突出制度创新,依托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推进整体性制度创新。对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经贸规则,在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发展数字贸易与服务贸易等方面先试先行,累计推出20批288项创新举措,其中4项列入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生态融合 绿色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围绕“生态文明先行区”定位,福州新区串联森林、江河、湿地、沙滩、海湾五大要素,推进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融合、海滨城市与山水城市共生。走好生态发展新路,率先编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步规划建设生态廊道等绿色设施,形成“一核两带,多廊多园”,绘就“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的生态城市画卷。闽江口湿地熠熠生辉,记录鸟类超300种,水鸟超5万只,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正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率先打造全国新区首个碳汇造林项目,每年新增碳汇近22.3万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坚持“由海向陆”,落实《美丽海湾保护建设行动方案》,贯彻《全域治水条例》,创新“智慧巡滩”,恢复滨海湿地129.3公顷,滨海新城岸段入选首批全国美丽海湾。累计投资约25亿元,种植乔木80余万株,完成海岸带闭环修复,绿色生态屏障平均风降率40%左右,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做优滨海文旅生态,依法厘清海、滩、林、厝开发边界,实施海螺塔保护修缮、下沙石厝及广场整体修复,在新型城镇化中保留传统乡愁。推进下沙、王母礁等片区合理开发,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闽都特色风貌,打造山海闽韵滨海文旅新IP,去年吸引游客400余万人次,成为全省十大热门景点,为新型城镇化精准引流。

  

  未来,福州新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的殷切嘱托,以法治为遵循、以改革为动力,以新质生产力为重点,谋实做细“人”的城镇化,更好造福于民,更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作者系中共福州市委副书记、福州新区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