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济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AI+生物医药”如何擦出创新火花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迪 王 楠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10日   第 06 版)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AI)以其超强的计算能力与预测精度,影响着越来越多行业的发展,生物医药行业便是其中之一。近期,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访202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了解到多地医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如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建成,项目总金额超130亿元的一批生物医药项目成功签约落户江苏省南京市……

  

  在“AI+生物医药”发展趋势下,相关企业如何谋求长远策略布局,以多元思维解决难题?

  

  新技术强化发展内核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药”一词代替以往“生物医药”的提法首次出现。

  

  公开资料显示,新药研发难度大、风险高,因而业界流传着“双十定律”的说法,即一种新药研发平均需要耗时10年,成本耗费10亿美金。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医疗健康大数据与网络中心副主任连云波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AI)的迅猛发展引领了千行百业的加速变革。生物医药产业是AI及大模型等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人工智能与医药的深度融合,可以打破药物研发“高投入、长周期”的困境,赋能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各环节运行。

  

  “AI技术不仅可以助力药物开发实现降本增效,还支持打造数字化智能工厂,有望助推医药生产工厂提升‘智造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连云波说。

  

  AI技术在医药研发中具体如何应用?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雷以GPT(基于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运用为例,表示GPT生成式大模型具有高效率和高创造力的特点,不仅可以高速地进行数据处理与匹配,预测药物与靶点间的互相作用,快速筛选候选化合物并进行预测评估,减少医药代表和客户间的信息差,还可以突破人类构想和测算极限,催生更具多样性的化合物,设计更合理的实验方案,助力医药发展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重过渡。

  

  新布局加码医药赛道

  

  随着AI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众多企业追随这一潮流在生物医药领域进行新一轮战略布局。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首席数智官林锦斌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复星医药作为植根中国、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较早前便开始了AI领域的探索。“在2020年我们就以财务投资的方式投了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目前我们和英矽智能也有相关业务合作,有两个候选的项目基本上进入临床阶段。近期,我们还与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开展合作进行大模型的应用。”林锦斌说。

  

  除了积极向外构建AI“朋友圈”,林锦斌还带队尝试在企业层面进行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并建立体系。“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还是一种辅助工具,发展的重点和核心还是要围绕人。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逻辑,即要把简单留给用户,把复杂留给系统。希望通过变革交互模式,放大AI生产力,使企业的每一个岗位、每一名用户都能在无需太多人工智能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充分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林锦斌表示。

  

  同样积极入局AI医药赛道的还有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据该公司旗下盘古医学大模型负责人祝晓庆介绍,华为云作为技术提供商,已在生物医药领域进行了AI相关探索。“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通过打造数智融合平台、构建基础大模型和促进大模型广泛应用来解决业务痛点。希望与行业伙伴、客户携手同行,利用底层的技术、中层的平台以及上层的应用场景,助力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祝晓庆说。

  

  作为生产出目前全球唯一获批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产品的制药企业,通化安睿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也注重加强AI布局,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实现生产线近乎无人化运营。据了解,该公司还将建设4个10万升规模、搭载先进技术的发酵系统。

  

  新挑战倒逼补齐短板

  

  连云波表示,当前我国AI技术与生物医药的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AI+生物医药”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他看来,产业基础薄弱及医疗数据流通与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等是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连云波以自己所在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医疗健康大数据与网络中心举例说:“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我们希望致力于平台搭建、生态服务、创新探索,将视线聚焦在生物医药领域里的网络、安全、数据和人工智能,并期望通过相关工作来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刘雷则强调了隐私计算护航的医疗科研数据安全协作网络的重要性。“过去高校和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AI时代的大数据基础,现今的研究模式也正从小团队单打独斗转向多学科协作的生态模式。数据要素化后,特别是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后,对研究者跨机构获取、使用数据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改进机构内及跨机构间医疗健康数据共享方式已成为核心关键问题。基于隐私计算产品方案搭建的健康医疗科研协作平台及网络,有效地支撑了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与多家医疗机构间跨控制域的医疗健康数据共享协作,可满足‘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等保护数据持有者权益、共享数据使用权的需求。”刘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