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沪苏浙皖携手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 灿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10日   第 03 版)

  夏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河三湖”中的核心湖泊——元荡湖,碧波荡漾、林木葱茏。
  人民视觉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六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多组数据勾勒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亮眼成绩单:2023年,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比重24.4%,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万亿元之城”达到9个。今年一季度,三省一市GDP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实现了良好开局。

  

  近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围绕“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 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主题,三省一市主要领导、有关专家学者齐聚瓯江之畔,共绘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要素聚合奏响创新“协奏曲”

  

  作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这块“试验田”对标世界前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协同创新中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九城市聚焦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创新重点难点问题,改革辟路、创新求实、唯实唯干、拼搏奋进,深入开展协同联动、共商共建,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引擎’,驱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副组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执行主席、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

  

  近年来,G60科创走廊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关键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以策源地上海市松江区为例,该区规上工业企业数、产值规模、进出口额、“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均位列上海全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达6.79%;克隆猴、嵌合体猴、大硅片、光刻胶、新型航空发动机等科创成果入选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

  

  一组数据进一步佐证了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成效。不久前,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指数》显示,2023年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指数预计达到165分,相较于2018年,5年来指数年均增幅近11%。

  

  G60科创走廊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科创要素广泛集聚,区域高质量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省一市通力合作,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不断加强,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在长三角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今年1月底,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的《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提高到262.48分,2018年以来年均增长11.17%。

  

  随着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的圆满落幕,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将迈上新台阶。

  

  会议指出,要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梁。

  

  论坛现场,长三角三省一市12家龙头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首批12个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包括长三角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合体、长三角金融市场人工智能与安全创新联合体、长三角生物制药创新联合体等。联合体将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牵引,跨区域整合高端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共保联治绘就绿色“同心圆”

  

  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元荡湖,宛如一块翡翠,镶嵌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元荡湖体水面积13平方公里,3/4属江苏吴江,1/4属上海青浦。

  

  站在元荡湖畔极目远眺,只见碧波荡漾,水天一色,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就在几年前,元荡湖还是另一副模样。过去,由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生态环境管控要求不一致、产业准入要求不统一,部分省界区域环境管控单元划分不合理,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难,导致元荡湖网障纵贯南北,沿岸交通阻隔、杂草丛生,水质曾常年维持在劣Ⅴ类水平。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建立“联合河长制”,确立统一标准,在水质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会商、河湖联合保洁等方面建立起常态化机制。

  

  在此背景下,青浦、吴江于2020年共同对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和湖滨生态修复方案进行整体策划,初步形成“一环、六湾、多点”(即打造一条高品质沿湖贯通环线,形成六大主题湖湾区,串联多个景观节点)的总体空间布局。

  

  2020年,青浦区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一周年现场会为契机,携手吴江启动实施了元荡湖生态岸线整治,积极统一理念、标准,创新审批、推进机制,青浦段一期、二期、三期均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完工。

  

  元荡湖所经历的变化,是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生动缩影。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成效明显,41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83.7%,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3.4%。能源互联互通持续深化,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输电工程、沪苏浙联络线上海段、江苏滨海LNG接收站配套苏皖管线等相继建成投运。

  

  迈上新台阶,更需新作为。会议指出,要聚焦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先行区”使命任务,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示范先行。

  

  记者注意到,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活动近日在安徽省宣城市举行。宣城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杭州市、湖州市长三角六市共同发布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宣言,进一步提高政策协同,建立长效机制,不断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能量”。

  

  共建共享打造民生“幸福圈”

  

  安徽省马鞍山市的胡先生退休后常居上海。因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以前他要从居住的浦东转3趟地铁,到位于浦西的马鞍山医保服务站报销“慢特病”门诊的费用。

  

  “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开通后,胡先生只要带着马鞍山的社保卡,到就近的上海定点医院,就可以完成挂号、就诊、拿药等,还可以直接刷卡结算。

  

  2018年9月,长三角地区开始试点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这项便民举措已覆盖41个城市超2万家医疗机构,居民凭“社保卡”便能在长三角享受便捷优质的就医服务。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紧密携手、协同发力,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享受同城待遇,一个个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将长三角民生幸福圈越画越大。

  

  截至目前,长三角已推动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实现52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推动长三角智慧文旅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联合推出20条“长三角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线路,举办了一批高质量文旅宣传推介活动。

  

  打造民生“幸福圈”,长三角还将有哪些新动作?论坛发布了2024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这是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联合发布实事项目清单,列有十项实事项目,内容涵盖省际交通出行、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养老服务一体化、长三角文旅品牌共建等。

  

  清单要求,在医疗养老方面,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统一将12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长三角地区医保支付范围,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病种扩增至8个以上,争取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的医院全部实现跨省异地直接结算。推进长三角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服务标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共享互认,发展旅居养老地30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