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特色办学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2024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举办

■蔡 军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03日   第 22 版)

  5月25日,以“数智赋能更好的教育”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在北京开幕。活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指导,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赵伟鹏表示,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至今已连续举办10年,聚焦教育与科技领域的要素融合,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时代需要,持续服务行业发展,赋能教育创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表示,针对数字教育的应用实践,要统筹做好区域和学校数字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大力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操作技能,持续提高数字技术助学助教效能。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韩民指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给教育变革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更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道德培养。

  

  在主旨演讲中,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华指出,立足人工智能时代,应打开学科、学习和学校的边界,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增强学习默会的知识和能力,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黄荣怀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整体颠覆旧有教育体系,引发教育不平等、应用缺失等潜在风险。迈向智能时代,教育将形成众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人机协同的教学观。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刘益东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让学习者利用技术手段向一流的教师和学者学习,实现从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开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新模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表示,以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理念、技术、场景等创新提高学校建设水平,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相符的“新质人才”。

  

  据悉,本届创新周会期9天,活动形式包括开幕式暨主旨论坛、平行论坛、教育工作坊、参观访学、教育创新应用体验展等,内容涵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学校育人模式创新、数字教育内容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产教融合发展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