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城市教育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把握好新时代教育发展目标

■张树军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03日   第 21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彰显了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明确了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要求。

  

  凝聚人心:增进情感认同、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

  

  凝聚人心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就是将中国人的智慧、力量、情感、愿望、期待等通过一定手段和途径由多元多样转变成聚合统一、升华共识的状态,爆发出“人心齐、泰山移”的共生共振效应。

  

  对国家的情感认同。通过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涵养家国情怀。教育要让受教育者认清、认同国家的发展;理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自身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使命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受教育者热爱祖国并愿意为之效力,增强国家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通过持续教育让受教育者认识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中国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是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规范化体系,是发挥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

  

  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因灿烂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而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要培养受教者认同“红色文化”的形成历史、丰富内涵、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从中汲取力量。

  

  完善人格:促进个体心理、道德、文化人格完善

  

  完善人格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就是通过对自然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引导自然人不断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反省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目标和过程。

  

  完善健康、稳定与包容的心理人格。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善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变化环境中稳定身心,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不断完善自我认知,正视现实,及时调整自我,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机制。教育要能够助力个体克服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个体进行自我调控的引导,提高其在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困境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在最大程度上磨砺个体意志,积极面对社会、人生与自我。

  

  完善立足民族、面向时代、立于世界的文化人格。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纷繁的文化体系和现象中,始终保持定力和辨识力,敢于也善于批判错误文化或文化中的错误因素,从而坚持和坚定正确的文化方向。要培养受教育者接受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不骄不躁、诚实守信等优秀的民族品格和精神风貌的精神滋养,担起传承文化重任,更要通过文化滋养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坚持道德正确的主张与实践正义的原则,拥有愿意奉献他人和社会的牺牲精神。

  

  开发人力:以教育性开发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发展

  

  “开发人力”作为教育工作目标,就是通过加强教育性开发,促使劳动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开发和提升作为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还其本身的创富价值,使人力资源为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管理产生巨大的效益,体现了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德智体美劳教育支撑劳动者人力素质的开发。通过德智体美劳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三观与道德法治观念,提升身体素质,生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育一定的劳动观和劳动能力等,与人力资源的要求具有一致性,进而使受教育者有潜力成为高水平、高质量的劳动者。

  

  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新时代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发展。教育工作支撑人力素质能力知识化、创新化、高端化发展。围绕自主创新的核心特征,不断从制度、环境、机会、条件上保证适龄受教育者接受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其成为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在职业中增强不可替代性和从事复杂劳动竞争力。教育工作要推动人力资源整体的衔接性和个体的持续性开发,除了要在整体范围内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教育,还要致力于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创造从业者职业技术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除了要对新的从业者进行教育,还要推进既有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保持个体人力资源的持续性开发。

  

  培育人才:支撑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才队伍

  

  培育人才在新时代具有战略意义。教育工作支撑“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以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其时代内涵。

  

  教育优先发展汇聚人才积累的规模力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宏大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长链条教育支撑。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人人皆可成才、人尽其才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受教育机会与教育保障,以教育优先发展构筑人才“蓄水池”,以教育和教育工作的发展促进人才红利的释放对冲人口红利的减弱。

  

  科教创新战略发展支撑人才结构优化。要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按需育才,教育要始终为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保驾护航。一方面要夯实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构建起立体式现代教育体系,坚持德育为先,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等化发展,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涉及教育教学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各方面的改革要服务和保障人才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升人才创新创造能力,为人才结构整体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优质资源。

  

  造福人民: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与群体长久福祉

  

  造福人民是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就是指教育要给人民群众带来益处、发展和幸福,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聚焦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注重群体的广泛长久福祉。

  

  教育及其工作为个体和群体发展奠定文化基石。一方面,教育对社会和民族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直接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撑。教育要通过培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助力赢得战略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助力占据主导地位、在打造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中助力彰显人才的战略资源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提供创新动力。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以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教育要在形成更多更先进创新成果、研发新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加速科技应用上发挥绝对作用和绝对优势,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让教育及其工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我们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从覆盖面更大的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出发,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以回应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期待。

  

  增强保障人民关于教育的获得感。一方面,在建立健全最大规模教育体系、保障全体人民受教育的基础上,推进国民教育和学校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和完善的学习型社会,不断加快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统筹均衡教育资源分配,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我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平衡各类教育资源,统筹教育发展,缩小校际教育差距,从而让人民充分享受教育红利,扎实享有教育获得感。【作者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