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城墙上,有人放羊吗

■赵利辉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5月27日   第 16 版)

  多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在西安南大街的马路上,看见一位老农赶着几只小羊,不声不响地朝南门外走去。这在当年的西安虽不算稀奇事,但也不是司空见惯。街上还有一些行人,路过的汽车时不时鸣着喇叭,老农抄着手,面无表情,一根鞭子斜插在他怀里。

  

  几只小牲灵无疑是紧张的,像第一次走进城市的乡下孩子一样,不敢东张西望,只顾低着头走。老农和小羊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在那个深夜,几只羊穿过城市的街道,是要回到城墙外的乡间去呢?还是已被城里开泡馍馆的店主买了下来,就要被赶去屠宰场呢?老农和羊朝我迎面走过来,近了,借着路灯的光,我和几只羊相视而过。它们显然也看见了我,大起胆子“咩咩”地叫了起来,像是遇见了熟识的村里人。小羊们友善的眼神,欢愉的叫声,立刻打消了我心头涌上的一丝不安——想必它们应该是要回到自己辽阔而自由的乡间去的。

  

  这件小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偶尔,我还是会莫名地想起,大抵是因为“羊”连接着我脑海中一处坚固而又精彩的记忆和联想。

  

  我听母亲讲过杨妈妈和“羊妈妈”的故事。

  

  母亲年轻的时候,在西安一家照相馆工作。母亲不识字,只会在暗室里洗照片。母亲有一位姓杨的女同事,是照相馆的摄影师,我和大姐叫她“杨妈妈”。但杨妈妈长什么样子,如今我仅有一点模糊印象,我大姐是1962年在西安出生的,我们姊妹姐弟5个,只有她受过杨妈妈的照顾,而且她还有一位“羊妈妈”。这件事令母亲终生难忘。有一天,母亲带着2岁的大姐加班,大姐哭闹不止,饿得哇哇叫。母亲的乳房却如空空的米袋,哄骗不了孩子。杨妈妈看不下去了,一把抱过大姐,跑进照相馆的暗室。神奇的是,大姐在暗室里不哭了。“她哪里有什么奶水……她那时还没有结婚,就是哄哄孩子。”母亲晚年回忆说。那次,母亲和杨妈妈熬到第二天早上,等到单位食堂的老炊事员上班。老人用豆腐渣给我大姐做了一碗汤,并一勺一勺喂进去。大姐吃饱喝足慢慢恢复了元气,母亲和杨妈妈才松了一口气。之后,母亲在城墙下一位老人家里买到了羊奶,直到她微薄的工资无力支付下去。“你大姐是喝羊奶长大的,那时候城墙上有人放羊。”母亲对我说。

  

  关于城墙上放羊的事,我曾问过古城的两位高寿老人,他们十分肯定地说:“是有这回事儿。”但我翻完了五大册的《西安城墙》画册,并没有找到哪怕一张城墙上放羊的照片。我亦曾咨询过一位文史专家,他沉默良久之后说道:“沉溺于怀旧有什么意义呢?人总不能活在过去,应该朝前看。我写的书不记录这种事情。”

  

  一次上网时,我搜到一张上世纪60年代的西安城墙老照片,年代距今其实并不算太远。照片上的一段城墙,垮下来一道大斜坡,露出了青砖包裹着的土城墙。土墙上长着几棵小树,树下长满了草,能有小树的半腰高。老照片仅标注有时间和地点,没有作者署名,令我浮想联翩。我发散想象,那个家里养了一头奶羊的老人,或许就住在大斜坡附近,这张照片的作者就是杨妈妈。作为一名摄影师,她熟悉古城的每一处角落。兴庆宫的亭榭,青龙寺的樱花,古朴的雁塔,市中心的钟楼以及围着它的长长的城墙……这一切都是她镜头里的风景。杨妈妈急切地为我母亲打听羊奶的消息。当她听说有一位老人常常牵着一头羊,从这道大斜坡上到城墙让羊吃草,便立刻寻访到大斜坡。杨妈妈拍下这段快要垮塌的土城墙,是怕我母亲找不着这个地方。那天,杨妈妈守在斜坡下,等候去城墙上放羊的老人,结果等到天黑也没有等到。但根据这个不甚可靠的消息,我母亲不久后就在大斜坡附近的老人家里买到了羊奶。自照相技术传入中国,至今没有一位摄影师留下一张关于农人在西安城墙上放羊的照片。这样的照片只存在于我的大脑中,其关于对善良的崇敬、关于对历史的尊重。

  

  后来,古城再没有了我母亲和杨妈妈的身影,我却觉得城墙上一定有放羊的老人,以及他的羊。太阳每天照常升起,照耀着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它的万丈光芒,它落下时的余晖,都是温暖的。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仅此一句,我已潸然泪下——人活着是为了讲述。

  

  那还是我9岁的时候,曾和她见过一面。那年,母亲已从西安回到老家10年了,只有父亲留在古城里。我们去看父亲时,母亲还特地带我去看望了杨妈妈。我一见到她,按照母亲事先的嘱咐,叫了一声:“杨妈妈!”她欣喜地把我揽进怀里,给我许多水果糖吃。那天,母亲很高兴,和杨妈妈手拉着手说话。杨妈妈好像流泪了,她对母亲说:“你的手粗糙多了。”母亲说:“和泡在洗相片药水里一样的。”她们曾经是工作上的好搭档,多年不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我什么也不懂,只顾吃我的糖。后来我了解到,我家的老照片,大多都是杨妈妈给拍的。“她是个善良的人,而且喜欢你大姐。”母亲在世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