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新能源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节能降碳又迎重要政策 深挖重点领域绿色潜力

■中国城市报记者 朱俐娜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8 版)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节能降碳”已成为我国绿色转型的热门词。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落实节能法规标准,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能效对标达标,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印发了《通知》。

  

  明年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全覆盖

  

  “十四五”以来,我国节能降碳工作成效显著。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3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的同时,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全国完成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7亿千瓦,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低0.9%。

  

  不过,当前全国和部分地区节能降碳形势依旧严峻。

  

  从工作目标来看,《通知》提出了两个时间节点。到2024年底,各地区建立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完成60%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摸清重点用能单位及其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滚动更新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清单。到2025年底,各地区建立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全覆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完善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清单。

  

  “重点用能单位指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年综合能耗超过5000吨标准煤的法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约有2万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70%,是落实节能降碳政策、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的重要主体。‘十一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对相关单位建立节能管理制度、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落实节能管理措施、加强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等提出明确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关于《通知》中提出的“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方面,领悟时代数字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唐树源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是实现能源转型和提升能源效率的重要途径。首先,节能降碳改造能够直接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符合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需求。其次,用能设备的更新换代可以引入更高效、更环保的技术,如LED照明、变频驱动的电机系统等,这些技术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此外,结合智能化管理系统,如能源管理系统(EMS),可以实现能源使用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对此,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创始发起人袁帅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的措施。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加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各国的重要任务。节能降碳改造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竞争力。

  

  长三角等地区能源利用水平亟待提升

  

  为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全面摸清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通知》布置了4项重点任务: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摸排重点领域和行业能效水平;摸排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形成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通知》首要任务是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梳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绿电绿证交易、主要产品及生产线、主要用能设备等信息。

  

  “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一套系统的能源使用信息。”唐树源认为,通过档案的建立,可以全面掌握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费情况,包括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等关键信息。这不仅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加精准的节能政策,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自我评估和改进的平台。此外,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推动能源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能源管理水平。

  

  袁帅补充道:“通过梳理能源消费量、消费结构、绿电绿证交易等信息,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节能建议和方案。建立档案还有助于监督和管理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确保其按照要求开展节能降碳活动。”

  

  《通知》还提到,摸排本地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以及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数据中心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查找能源利用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在能源利用方面,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目前存在效率不高、能源浪费现象严重、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其中,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以及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数据中心等重点行业的能效水平是能源利用水平的代表。一些工业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能源利用水平可能存在更为突出的问题。

  

  另外,在实施方式上,要因地制宜开展第三方能源审计和诊断服务。《通知》明确,积极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节能服务企业等专业化力量,支持引导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第三方能源审计和能效诊断。

  

  余丰慧认为,为积极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应该支持引导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第三方能源审计和能效诊断。这有助于发现能源利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后续的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提供依据。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节能降碳培训活动,提高企业的节能意识和能力。

  

  多地加快节能降碳建设步伐

  

  实际上,多地已经制定了节能降碳的任务目标。比如,北京市将节能目标任务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连续3年印发了《北京市进一步强化节能实施方案》以及该方案2023年版及2024年版,紧密结合北京市节能降碳工作形势,科学明确节能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今年4月,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方案》提出,要在能源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等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湖北在同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十大绿色转型工程,打造城市矿产、秸秆利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推进节能降碳。广东省能源局指出,虽然中小企业在某一特定领域掌握核心技术,但难以对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供相对综合的系统解决方案。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涉及的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系统性持续推进节能降碳工作难度大,积极性不高。针对目前节能降碳工作面临的难点堵点,该省采取的举措之一就是推动省属国企发挥国有企业担当作用,成立节能降碳公司,希望通过其积极支持与带动节能服务领域民营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3月8日,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公司完成注册登记,注册资本10亿元。

  

  此外,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也在加快节能降碳建设的步伐。

  

  谈及节能降碳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国家发展改革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5月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务求实效、持续有力做好节能降碳工作,实施分领域分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当前我国有关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巨大。比如,超过60%的存量锅炉、电机、变压器等设备能效低于先进水平,超过1/3的存量建筑不满足节能建筑标准。要把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有机结合,扎实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深入挖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节能潜力,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健全节能降碳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节能标准,依法依规加强节能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