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并将于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地方立法的一次创新探索,标志着浙江省湖州市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近20年来,湖州坚定实施生态文明立市战略,走出了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绿满金生、以绿惠民的生态文明实践之路,实现了从“诞生地”到“示范地”的精彩蝶变。
今年是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再出发之年,也是湖州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新征程上,湖州正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率先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近期,国铁上海局集团召集沪苏湖铁路沿线两省一市铁路部门、地方部门和参建单位,在湖州启动沪苏湖铁路“四季看变化”活动。这一活动既为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提速,更为打造重大线型项目协同模式探路。
“四季看变化”,顾名思义就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看标志性点位的发展变化。区县标志性点位“四季看变化”是湖州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创新推出的一项工作机制,也是推动湖州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新打法。
2023年,湖州市区县各确定一个对当地发展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标志性点位。一年间,这些标志性点位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湖州市“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吴兴区厚植了新青年城市的活力,南浔区打开了古镇复兴的大门,德清县链接了科创的“大走廊”,长兴县显示出了大平台的“速度与激情”,安吉县成于乡村不止于乡村,南太湖新区在热土之上建起未来城,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让“长三角之心”动能澎湃。这7个点位集中展示了湖州团结奋斗、蓬勃向上的城市风采。今年,湖州市聚力打造兼具精准度、实效度、感知度的13个新设标志性点位,以点带面、实现全域蝶变。
当前,湖州正举全市之力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将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等工作抓深走实。
为此,湖州于去年5月发布《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纲要(2023—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画出路线图,定下任务书。
目标任务升级,原有的“龙头法规”迭代。早在2016年,湖州就出台了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并以此为“龙头”构建形成了“1+N”生态文明地方立法体系。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新的《条例》共十章七十九条,注重处理与原有“龙头法规”之间的关系,围绕《纲要》确立的“五个典范”,分别从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同时,针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什么、干什么等关键问题,《条例》开展了一系列制度设计。
颁布并升级生态法规,是湖州在生态文明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上的创新举措之一。湖州还创新设立了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扎实推进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五位一体”制度体系建设。此外,该市设立“生态日”、组建“生态办”、创设“生态鼎”。其中,“生态鼎”指的是湖州创新建立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鼎”夺鼎机制,在每年8月15日“生态日”上,对评价优秀的区县和乡镇(街道)颁发“生态鼎”。
持续广泛转型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2023年,湖州市发布了《湖州市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指数得分较2022年提高了3.9,距离广泛转型的目标越来越近。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关注了船民群体。湖州港是全国36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不少船民一年超300天生活在船上。如何帮助船民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实现绿色转型?湖州的做法是“以电代油”。截至目前,湖州已建成岸电设施163套,实现全市水上服务区及主要公共锚地全覆盖。岸电价格由1.4元/千瓦时降至0.314元/千瓦时,低于城乡居民用电平均价格,对应节省柴油成本43万余元,节省电费支出26万余元,减少碳排放量970多吨。
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湖州市大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转型升级之火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打造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绿色发展样板城市。
湖州市如何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取得了怎样的发展成效?
在湖州市长兴县,有一座全国最大的再生铅生产基地——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废铅蓄电池处置点,产业园残酸回收率100%,每年可回收处理废铅蓄电池30万吨,产出约20万吨再生铅、2万吨塑料、3万吨硫酸。
“园区很环保,拆解、熔炼过程几乎零排放,处理过的废水可直接用来浇花、养鱼。”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截至目前,天能投入近百亿元在全国建成4个这样的产业园,年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95万吨,成为“双碳”建设明星。
天能控股集团的发展是湖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目前,湖州市加快国家级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建设,推进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例如,深化绿色产品认证试点示范建设,加快制造业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培育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班组、绿色设计产品。
新兴产业是工业发展的新动能,代表着活力和先进生产力。近年来,湖州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光电、物流装备、生物医药、工程机械、合金特材、地理信息、数控机床产业链,加快突破第三代半导体、汽车电子、大数据、云计算等未来前沿领域。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湖州市德清县依托工信部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基于车联网产业,上架智能网联路侧设备运行诊断、智能路口交通参与者状态等8个数据产品,是全省首批车联网数据产品。
“这些数据产品范围覆盖企业服务、交通地理、城市治理等业务领域,主要场景涉及车联网仿真测试、北斗定位、车路协同、地图服务等,能够进一步推动数据产品在车联网领域的流通交易,实现数据价值化显现。”德清县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接下来,湖州市将加快打造“创新驱动、特色引领、核心多元”的万物智联产业体系,高水平建成全国万物智联强市、长三角重要影响力数字之城。
强化周边联动塑造区域一体合作样板
2023年5月,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启动仪式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活动在湖州长兴图影湿地举行。现场,3万尾黄尾鲴、中华鳖、鲫鱼等鱼苗,顺着水流游入太湖,为太湖水生态治理注入新生力量。
太湖生物多样性的持续稳定,关系到环太湖城市的经济发展和长远未来。当前,湖州市参与共建环太湖高质量发展城市圈,全面深化与环太湖苏锡常的合作共建,共同打造区域合作典范。
对此,湖州市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湖州市区域合作办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湖州把握上海大都市圈战略机遇,以生态特色牵引推动沪湖同城、浔乌一体、长宜协同;突出交通和市场一体化的先导作用,塑造以市场一体化为核心的环太湖区域互动格局。
不仅如此,深化环太湖产业科创联动,加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创新领域协作,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深化环太湖高校联盟建设,开展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共建科创共同体,合力打造环太湖科创湾。“协同开展环太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创新文旅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上述负责人表示。
深化生态文明领域开放合作,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全球生态文明交流合作,湖州打造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国际窗口及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生态合作高地,全方位深层次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深度参与全省大湾区和大都市区建设。
其中,湖州加强与长三角城市深度合作,以“轨道上的湖州”为牵引,以枢纽网络链接架起湖州生态合作通道,打造以“区域枢纽网络”为特点的湖州生态合作格局,以更大空间尺度优化生态领域资源配置。
“接下来,我们将共建共享长三角一体化美丽生态大花园,推进南太湖共建共治等跨区域生态治理,加强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紧密联动,协同推动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创新,推进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建设,推动成果应用。”湖州市区域合作办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