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全域党建·吉林市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蛟河市:

发挥“加减乘除”效应 释放党建服务动能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4月01日   第 24 版)

  蛟河市民主街道河南社区组织居民开展手工艺品编织活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美团女骑手做身体健康检查。

  近年来,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坚持党建引领,把服务群众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落脚点,采取“加减乘除”法,在建强基层党组织、深耕为民服务项目、提升治理效能上持续用力,推动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网格聚力在提升服务成效上做“加法”

  

  建立网格包保体系。蛟河市发挥党建“轴心”作用,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体系;实行市级领导包街道、街道领导包社区、街道干部包网格的“三级包保”工作机制,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网格党群服务站建设、物业治理服务等难题,强化市、街道、社区三级联动。

  

  优化配强网格力量。整合资金30万元,全面改造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网格党群服务站。按照300—500户要求,重新划分163个网格,全覆盖建立网格党支部,将下沉干部、公安民警、快递小哥等编入网格,成立6支新就业群体“移动网格员”队伍,上传社区不文明信息62条,解决问题20件。推行“双三长”楼栋单元“亮身份明责任”挂牌公开模式,配备“双三长”10094名,动态管理“一帐两图五级微信群”,及时收集、处理居民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民有所求,我有所应”;以楼栋为基本单元,组建407个党小组,配强党小组长,确定党员中心户,全面推行党员联系户制度,定期上门走访、电话联系,常态化关注关爱困难群体、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发挥支部联建优势。以社区书记为第一召集人,采取“1+N”方式扩大党建“朋友圈”,凝聚物业、社区、新就业群体、志愿者等多方力量,重点围绕组织建设、物业治理、“老小旧远”等方面推进资源联享、活动联办、问题联商,有效破解多元共治难题;在“红心”物业企业成立“红心物业”超市,建立购物积分兑换物业费和志愿服务兑换物业服务机制,已兑换减免物业费3万余元,兑换疏通下水、线路维修等物业服务30余次,在解决物业收费难题的同时,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推动解决物业治理难题。

  

  深化下沉报到在拉进服务距离上做“减法”

  

  在“增力”上做文章。蛟河市健全常态化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深化“30:1”微网格服务管理、共驻共建、“双报到”治理模式,开展“百支队伍入社区、千名骨干进楼栋、万名干部访群众”活动,组织76个市直机关党组织和4269名在职党员下沉网格、参与治理,实现平急转换,认领兑现“微心愿”,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领办解决“老大难”“硬骨头”问题35件;75名党组织书记下基层认领“书记一号工程”项目,解决处理污水、维修道路、安装充电桩等群众关心难题;精准选派20名“社区第一书记”投入城市基层治理“主战场”,落实“八联”任务,破解社区治理难题43件。

  

  在“扩圈”上求突破。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共享资源为依托,以社会力量为重要补充,组建党建联建载体22个,开展城市基层党建联建“六大提升行动”,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服务模式,在资金、资源、项目、活动等方面相互赋能;发挥“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作用,组织城管、市监、消防等部门进小区,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上报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344件问题,累计解决338件,办结率98.26%。

  

  在“强能”上下功夫。建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伍19支、注册志愿者11116人,组建义务巡逻、维修维护、纠纷调解、安全排查等志愿服务团队107个,打造“美丽家园先锋行”“帮帮团”“长安贤达”等志愿服务品牌。

  

  注重练兵提能在提升服务质量上做“乘法”

  

  “头雁”领航。蛟河市依托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集中培训和“八点半”课堂,围绕“红心物业”“书记一号工程”项目及网格党群服务站等重点内容,开展业务培训20余次,补齐知识弱项和业务短板;实施“青蓝同辉、薪火传承”导师帮带机制,全覆盖开展新时代“小巷总理”、网格员业务大比武35场次,评选10名“明星网格员”,着力解决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思路不清、业务不熟等问题;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按照社区书记“一职两备”、其他社区干部“一职一备”的标准,建立172人的骨干人才库。

  

  “青雁”补充。公开招录、依规转入社区治理专干、社工岗250人,落实薪资待遇,制定岗位职责,建立全员培训、轮岗轮训、考核奖惩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和业务培训会,分批次组织基层治理专干到市委组织部和街道跟班学习;全面推行“全科社工”,设立“全岗通”服务窗口19个,明确“三不让”和“三个必须”要求,实行首问负责、轮岗接待、下沉走访工作制度,开展政务办理、领办代办等服务3000余次。

  

  “群雁”聚力。制定《蛟河市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和《蛟河市基层治理专干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人员管理、日常考核、工资核定、奖惩激励等要求,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晋升职级的重要参考依据。44名社区干部取得社会工作师证书。

  

  强化源头治理在提高服务效率上做“除法”

  

  打造枫桥经验“城市版”。蛟河市全覆盖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304个,培育民事纠纷调解员1409人。落实“六六议事堂”工作机制,采取“板凳会”“楼道会”等方式,断“家长里短”、理“鸡毛蒜皮”,调处婚恋、物业、环境治理等各类纠纷371件,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依托市综治中心,实施法院—综治中心—各乡镇街、各事涉部门庭前会商调解机制,成功化解18件法院请办案件,有效降低群众的诉讼成本和司法部门行政成本,改变了群众有问题就上访或起诉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治安、诉讼案件发生。

  

  常态化开展共驻共建。针对物业治理难题,引导4家物业公司成立党支部,设置物业党群服务站,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注重发挥党员作用,推行“三方联动”协调服务机制,开通“物业服务直通车”,完成上门服务18283单,使小区绿化卫生、维修供给等居民诉求第一时间得以回应和处理;市直部门与社区结对联合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宣讲”共驻共建活动,有效解决无物业小区垃圾清运、美化绿化等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

  

  打造服务品牌。秉承“一街道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一亮点一效应”的精品社区创建理念,创建“红色联创、圆梦首钢”“乐业华东”“文化引领、筑梦河南”等19个党建服务品牌,开展服务活动1403次,把优质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在蛟河党建开设“基层书记话治理”专栏,展播街道书记、社区书记治理经验3期,举办“社区书记沙龙”和“书记下午茶”活动3期,畅谈社区党建工作,晾晒治理成效经验,提升服务水平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