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职场空窗期”不该成为求职绊脚石

■唐山客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4月01日   第 13 版)

  “公司规定,由于‘空窗期’大于3个月,招聘无法继续推进,祝顺利。”近日,一位求职者接到了3月以来第4份面试结果通知。因一年的“职场空窗期”,该求职者失去了平等参与求职竞争的机会。

  

  上述求职者的遭遇并非个例,因一段时间的“职场空窗期”被绊住的求职者大有人在。当前,由“职场空窗期”引发的信任下调甚至“信任危机”已经成为职场的招聘潜规则,成为很多职场人的共性之痛。为了降低或消除“职场空窗期”给求职带来的阻力,有些职场人对“职场空窗期”讳莫如深,甚至不惜简历造假,或者专门学习话术进行解释。

  

  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如果求职者的“职场空窗期”过长,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理念等有可能断档、掉速、落伍,求职者在回归职场后,可能难以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对工作、业务产生不利影响。这是一种简单、偏颇、武断的认知。实事求是地说,确实有一些职场人在经历较长的工作空窗期后,工作状态和竞争力会下滑,但也有不少职场人离岗不离心,在工作空窗期内依然关注着相关业态的发展,依然在坚持学习,依然保持着随时回归工作岗位的状态。

  

  如今,许多行业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的工作任务重、节奏快、强度大,职场人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而考核、加班等因素也让职场人身心俱疲。久而久之,职场人长时间连续高强度输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对工作逐渐失去热情,职场人的身体健康也可能在压力之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时,职场人在工作中不断运转,恐怕难以拿出足够的时间来充电学习。而工作空窗期则更有助于职场人释放压力、调试心情,给职场人提供了缓冲、思考、沉淀、积累、蓄能、调整的时间和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空窗期后,不少职场人依然具备返岗适岗的能力。还有一些职场人在返岗后,更加珍惜工作岗位,重新激发工作热情,以更饱满的精神、更出色的状态、更高的效率投入工作中。如此,“职场空窗期”对职场人、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或许不无裨益。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从法律角度看,一些用人单位对有较长期限“职场空窗期”的求职者设置更高的录用门槛,甚至直接关闭录用的大门,构成了“职场空窗期”歧视,涉嫌侵犯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有违法风险。

  

  “职场空窗期”不该成为求职者的绊脚石,不该成为用人单位禁限求职者的隐性门槛。相关各方应该消除偏见,为他们再出发扫清不该有的障碍,创造顺畅友好的环境。用人单位应该理性看待求职者的“职场空窗期”,给求职者平等的竞争机会,通过面试、沟通等方式充分了解、合理评估求职者的能力和状态。

  

  同时,求职者也应该在面试前进行充分准备,与招聘人员积极沟通,做好自我宣传推介,让用人单位充分了解自己,打消顾虑。人社部门、工会、行业协会等则有必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环节的监督指导,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发现“职场空窗期”歧视问题,及时介入纠偏,呵护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