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3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AI“复活”逝者,需要更多监管和规范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3月18日   第 02 版)

  背景:

  

  “只需要52.1元,就能还原逝去亲人的容貌并和其聊天。”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浪潮之下,与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似乎日渐成为可能。据媒体报道,用AI“复活”逝去的人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生意。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有不少做AI“复活”生意的商家。

  

  技术不是冰冷的,也有疗愈人心的暖意,但温暖背后的争论也非常激烈。对于AI“复活”逝者,支持者认为,让技术打破“无处话凄凉”,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反对者则认为,数字人复原程度再高也是建立在代码之上,学会接受亲人的离去,也是必经的人生一课。

  

  @《南方日报》:AI“复活”逝者技术的使用边界在哪里?如果用在“非亲人”身上怎么办?进行“数字复活”会不会有违逝者的意愿?这些担心都很有道理,但只要生者与逝者“对话”的意义尚在,就应该为新事物的发展留出空间,用规则体系的补位,保障技术规范应用。

  

  @许梦萍:制作AI数字生命是生者对死亡和分离痛苦的一种慰藉,AI“复活”的出现弥合了生与死的鸿沟,但不能模糊生与死的边界。AI“复活”产生的数据所有权应该归谁所有?生者是否有权去“复活”已故者的数据?它背后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科技隐患仍亟待解决。

  

  @《北京青年报》:AI“复活”逝者,目前既面临不少技术限制,也可能出现某些侵权乱象。此前,有不法分子利用人脸识别、深度合成等技术实施诈骗,让人防不胜防。假如有不法分子利用AI“复活”技术,通过“数字人”套取他人财产等信息,就有可能成为新型诈骗,带来财产等损失。任何涉及消费者权益的技术和服务,只有在法治轨道内运行才能避免出格“伤人”。只有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既约束AI“复活”服务提供者,也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新技术新服务才能“长寿”并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