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3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阶段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3月04日   第 04 版)

  2月26日,雄安新区容西片区贤溪社区公益图书馆暨“XIN空间”揭牌仪式举行。据了解,“XIN空间”是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共同谋划的新合作项目,阅览面积190平方米,1.8万余册藏书品类齐全。图为小朋友们在馆内选阅图书。
  中新社记者韩冰摄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国际枢纽港,近年来,天津港依托独特区位优势,不断提升港口功能,相继开通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通道,设立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运行天津港至北京平谷、河北邢台等地的海铁联运班列,并不断织密远洋航线。(资料图为天津港航拍。)     人民视觉

  随着津兴城际铁路和十余条天津地铁线的开通运营,北京与天津之间形成了“高铁+地铁+机场”的轨道无缝衔接。图为2023年12月18日,津兴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当日,G8841次列车驶入永清东站。
  中新社记者贾天勇摄

  燕山莽莽,太行巍巍,海河汤汤。京津冀一体相连,生生不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京津冀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这片广袤的土地也曾困于发展不平衡,既有“大城市病”的困扰,也有发展鸿沟的困惑,还面临资源环境超载矛盾。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中国发展大棋局,落下关键一子——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以此为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时代里谋篇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推动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

  

  十年波澜壮阔,十年成就斐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力有序向前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国新办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从北京市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E口出来,抬头就能看见一栋恢宏气派的大楼,这是该片区地标性建筑——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这座现代化写字楼前身是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动批”)体量最大的楼宇。

  

  “动批”一度是我国北方最有影响力的服装批发集散地,最多每天迎来10万人的客流。“动批”繁荣的背后是人口增多、资源有限的“大城市病”。

  

  过去一个最常被引用的数据是,“动批”给北京市西城区每年带来6000万元左右经济效益,但政府承担的交通、环境等管理成本超过1亿元。

  

  2014年起,西城区启动“动批”疏解腾退工作。2017年底,“动批”最后一个服装批发市场“东鼎市场”正式闭市,拥有30多年历史的“动批”退出历史舞台。

  

  2018年5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在西城区“动批”地区开建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金科新区”)。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金科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

  

  当下,金科新区已成为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之地,成为首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以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为例,北京新动力金科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倩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作为金科新区核心区的起步楼宇,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吸引了中央结算公司、中债清华金融科技研究院、国家金融标准化研究院等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入驻。

  

  “动批”的华丽转身,是过去十年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个生动缩影。

  

  郭兰峰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首都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数据显示,十年间,北京市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过2.5万件,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2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李国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评价,通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等专项行动,积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首都功能得到持续优化提升。

  “一核两翼”格局日渐清晰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作为北京新“两翼”的重要一翼,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经过6年多的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现代化城市雏形初显,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在雄安新区起步区东西轴线项目建设现场,塔吊升降、机器轰鸣。不远处,“金芦苇”造型的中国中化大厦即将迎来封顶。

  

  中建二局三公司中国中化大厦项目负责人介绍:“每过7天这座大楼就能‘长高’一层。”拔节生长的“金芦苇”,是雄安速度的生动写照。

  

  地上建设如火如荼,地下施工热火朝天。

  

  雄安新区物流通道、疏散夹层、管线舱等三层地下综合管廊初具规模,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给水等配套设施管线全部集纳在地下综合管廊中,实现了“街头不见井盖,抬头没有电线”。另外,地下管廊布设20多种、近万套前端感知设备,实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

  

  雄安新区在建设物理城市的同时,一座数字城市也在同生共长。

  

  2022年底,作为“城市大脑”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可对海量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科学决策,为数字孪生城市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提供网络、计算和存储服务,营造智慧场景。

  

  再看北京新“两翼”的另外重要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投运,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运河商务区吸引注册企业超2万家……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

  

  今年1月底,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城市副中心与主城区“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格局正有序形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通州区常住人口约184万人,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长65万余人。

  

  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潮白河西岸是北京市通州区,东岸是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即北三县地区。通州区与北三县空间紧邻、联系紧密,协同发展需求迫切,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地区。

  

  十年间,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序实施。

  

  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

  

  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河北省联合印发《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北三县协同发展。

  

  2023年9月,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揭牌,标志着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迈出新的重要一步。

  

  ……

  

  曾经隔河相望,如今携手同行。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下,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迎来加速期。

  

  数据显示,2023年,通州区与北三县持续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突破2000亿元,是2013年的2.1倍。

  

  在通州区与北三县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的同时,河北省张家口市“首都两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张家口市地处北京上风上水,与北京山同脉、水同源、气相通。建设张家口“首都两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是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出行更便利。完成宁远机场改扩建,开通京张、崇礼、张大、张呼4条高铁,建成延崇、张尚等7条段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张家口到北京北站最快运行时间由3小时压缩至56分钟,全面融入首都1小时交通圈。

  

  ——生态更美好。年均新增营造林面积200万亩左右,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1.3亿立方米,全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40微克/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1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始终保持京津冀地区最优。

  

  ——产业更优化。压减生铁产能261万吨、粗钢240万吨、煤炭2200万吨,实施了领克汽车、极光湾发动机、京西智控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2013年至202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了18.6个百分点。

  

  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也在深入推进。

  

  2023年,国务院确定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批复设立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4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数据显示,天津港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准箱,比2014年增长58%,集装箱航线达到145条,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达132个。

  

  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交通、生态、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

  

  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交通网络连起来。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官”。十年间,三地从实际需求出发,创新体制机制协同,着力推进各类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京津同城化”效应持续显现,实现京津冀主要城市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以城际铁路为例,京津城际延伸线、京唐城际、京雄城际、津兴城际、津保铁路、崇礼铁路等一大批城际铁路建成通车,京滨城际、石衡沧港城际和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等加快建设,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京雄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生态环境美起来。雾霾少了,蓝天成为“常客”;水变清了,干涸的河道“活”了起来;绿色多了,珍稀动物频频亮相……经过多年协同治理,曾饱受污染之痛的京津冀地区正在经历生态蜕变。

  

  以大气治理为例,从2013年起,京津冀逐步探索大气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在重点领域攻坚、规划法规制定、环境执法检查等方面协同推进。聚焦产业、能源、交通等“硬骨头”,京津冀协同破解制约环境改善的结构性问题。

  

  数据显示,2023年区域PM2.5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去年PM2.5是38微克/立方米,北京市是32微克/立方米,“北京蓝”成为常态。

  

  ——产业协作串起来。走进位于天津市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一派人勤春早的景象跃入眼帘:车间里机声隆隆,工人忙碌作业,办公室内电话声和键盘敲击声交织……

  

  作为北京中关村在京外的首个重资产投资项目,坐落于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2017年春天破土动工。从落子布局到梯次推进,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短短数年,众多企业在这里聚集,14.5平方公里的土地实现了从阡陌村庄到“协同高地”的蝶变。

  

  天津市宝坻区副区长,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浩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科技城已累计入驻经营主体1500余家,产业用地型项目中国高新企业占比近8成,“我们将深度融合北京中关村的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打造京津协作的高水平产业链体系。”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生动缩影。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来,三地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与产业定位,通过共同绘制产业链图谱、加强研发成果转化等举措,协同打造先进产业集群。目前,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民”作为主题词,始终重若千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十周年,养老协同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高新区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仅一河之隔。作为第一批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之一,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目前已经入住了5000多名老人,其中九成以上来自北京。

  

  2016年起,北京市实行“政策跟着老人走”的补贴模式,加大医养结合支持力度,助力燕达养护中心医养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系列政策发布为异地养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燕达国际健康城副总裁李海燕说。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三地养老协同深入推进,异地养老更加便捷。截至2023年底,到河北社区养老的京津户籍老人接近4万人,京津户籍老人来河北旅居养老达59万人次。

  

  京津冀医卫协同发展成效同样显著。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是河北省最负盛名的儿童医院之一,每天都有不少患儿家长慕名前来,求医问诊。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水平滞后、名不见经传的二级专科医院保定市儿童医院。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的第二年,保定市儿童医院正式被北京儿童医院托管,增挂“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院牌,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首家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的医院。

  

  医疗合作走深走实,教育合作也在提质增效。以河北省为例,截至今年1月,河北省共有496所中小学、幼儿园与京津31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办学,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在河北“落地生根”。

  

  养老、医疗、教育……十年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京津冀三地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正描绘一幅造福百姓的壮美民生画卷。

  

  流年驰隙,山川新颜,十年奋斗只是序章。

  

  站在新的起点,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生机勃勃的京畿大地必将书写更多激荡人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数说·京津冀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10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

  交通一体化实现突破

  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截至2023年末,京津冀地区高铁总里程达到2576公里,实现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

  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分别为64.2%、57.3%和64.3%。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10年间,京津冀地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三地分别新增316.2万人、441.1万人和838.3万人。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752元、51271元和3290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7.2%、6.9%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