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旅游

中国城市报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签署

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从规划走向落地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2月18日   第 15 版)

  川渝文化旅游合作进一步深化。

  

  日前,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第七次联席会(以下简称联席会)上,四川省内江市、资阳市,重庆市永川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以及荣昌区成渝古道中部沿线的“两市五区”文旅部门共同签署了《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这也标志着川渝共建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迈出了第一步。

  

  打造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沿线城市有何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川渝如何平衡一体化发展与差异化竞争的关系?如何发挥川渝优势,特别是在文化延续下功夫,让文化旅游带效能真正实现“1+1>2”?

  

  先天地缘优势:巫山峡内是一家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于去年联合印发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下称《规划》)明确提出,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以成渝古道、长江上游、成绵乐三条旅游带为串联,以“五横五纵”多条旅游支线为骨架,串接生态旅游大环线,推动七个特色旅游区合作联动发展,共同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当年郭沫若参观重庆市博物馆“巴蜀文物陈列”后题写了这句诗,概括了川渝两地文化和地缘的统一性。

  

  巴蜀自古山水相连。成渝古道作为古时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陆路交通要道,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两地人群往来、商贸互通的活动形式,也承载着巴蜀文化交汇、血脉交融的地缘羁绊。

  

  据联席会上公开的信息,成渝古道主要包括“东大路”和“东小路”。其中,东大路从成都出发,经雁江、资中、内江、隆昌、荣昌、永川、璧山等地进入重庆主城区;东小路从成都出发,经乐至、安岳、大足、铜梁、璧山等地进入重庆主城区。

  

  从地理上看,成渝古道自西向东依次跨越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川东平行岭谷三大地貌单元,并通过沱江水相连,沿途自然景观丰富。

  

  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院院长顾相刚介绍,成渝古道沿途拥有龙泉山、缙云山、中梁山,三岔湖、白云湖、响水滩,以及龟亭岛、猫儿峡、金刚沱、朱杨溪、石笋山等山水资源。“根据前期梳理,成渝古道沿线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旅游景区36处,省级旅游度假区3处,旅游资源丰富。”顾相刚说。

  

  “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和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具有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红色文化资源。”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与重庆就是巴蜀城市群的两大中心,是巴蜀城市经济文化圈的“双子星座”。两地相距不远,交通便利,因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旅游带。

  

  协作发展互补共赢

  

  基于成渝古道的地理空间和资源分布,在推进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建设中,联席会提出了将总体推进“一带两道四段”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建设:“一带”即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两道”则是在原“东大路”和“东小路”基础上建设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风景道,“四段”主要包括天府段、资大段、川中段、巴渝段。

  

  当下,如何平衡沿线川渝城市一体化发展与差异化竞争的关系,成为推进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关键所在。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一方面,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促进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比如成都可以发挥其作为四川省会城市的优势,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重庆则可以发挥其作为直辖市的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和制造业。”袁帅说。

  

  林先平称,成渝古道沿线城市可以通过一体化发展与差异化竞争相结合实现互补共赢,引领各领域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加强产业协作互补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构建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服务系统,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形成整体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核心品牌,提升整个区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推动经济协同发展。

  

  实际上,近年来,川渝两地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引领下,已签订各层级合作协议100多份,成立联盟近30个;特别是今年以来,两地加速推进14个重大在建文旅项目,已陆续完成投资超23.5亿元。“宽洪大量”“资足常乐”“七星揽月”“美石美刻”等一批川渝文旅组合高频互动,让游客耳目一新,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基础。

  

  下好“一盘棋”实现“1+1>2”

  

  其实,文旅廊道由来已久。廊道原是景观生态学概念,主要作用是分割或连通单元空间。廊道大致经过了公园路、绿道、风景道、遗产廊道、文化线路等阶段的演变。文旅廊道则是针对文化廊道旅游开发出现的新思路,是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推动旅游联合发展的重要拉力。

  

  纵观全球,跨区域建设文旅走廊并非新课题,比如美国66号公路、蓝岭风景道以及欧洲环阿尔卑斯山旅游带等都堪称经典案例。

  

  联席会上,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二级巡视员梅山表示,川渝要联合出台更加具体的建设方案,厘清任务,分步骤推进,尤其是在文化延续上下功夫,融入文物保护、体育、交通、研学、科技等多元要素,破解跨区域合作打造线路的难题,以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建设促进成渝地区中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何更好发挥川渝优势,让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效能真正实现“1+1>2”?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川渝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沿线城市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同时,还需加强宣传和推广,提升文化旅游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两地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此外,袁帅建议,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戴允康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梳理沿线资源,推进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常态化推动主题营销宣传、沿线旅游产品提升、廊道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等工作,重点针对公共服务、标识标牌、服务驿站建设等制定统一的实施方案。“要强化古道沿线‘一盘棋’,让文旅产业发展最大程度惠及沿线地区,为助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作出更大贡献。”戴允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