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中国城市报 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四市一区联动,西安都市圈建设再提速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2月11日   第 03 版)

  西安都市圈建设再迎利好!近日,《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为西安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2022年3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陕西省政府印发《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上述规划实施,促进西安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共同制定了《行动计划》。

  

  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看来,《行动计划》兼顾了不同区域地理和资源特征、产业和市场属性、历史和文化传承,既符合属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又能着眼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系统性强、可操作性强,是推动西安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前瞻性谋划。

  

  优化整体布局七大功能组团各有侧重

  

  自西安都市圈获批建设以来,功能组团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强化都市圈核心区引领,推动形成东西、南北两条发展轴,推动重点功能组团建设,以及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其中,重点功能组团包括富平阎良、高陵泾河新城三原、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临渭华州、耀州、杨凌武功周至、乾县礼泉等七大功能组团。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时介绍,“多组团”是着眼都市圈整体性功能布局,积极推动重点毗邻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都市圈特色功能组团,形成都市圈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不同功能单元,多点支撑都市圈发展。

  

  今年4月,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建设都市圈七大功能组团列入《2023年陕西省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任务》,要求积极探索组团式发展新模式,加快推动七大组团一体化发展建设。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建设都市圈七大功能组团同样是《行动计划》重点内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七大功能组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

  

  宋向清认为,七大功能组团各有侧重,各具亮点。例如,富平阎良组团重点承接航空制造与维修、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构建“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航空全产业链等。

  

  随着相关建设机制的完善,西安都市圈功能组团建设未来有望取得新突破。《行动计划》提到,成立推动都市圈七大功能组团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建设方案和产业规划,推动重大项目实施,统筹协调组团建设具体事项。

  

  相关工作已经在开展进行中。今年1月,铜川市耀州区政府成立西安都市圈耀州组团工作专班。专班负责耀州组团建设工作的统筹指导、组织协调和沟通协商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耀州组团建设高质量融入西安都市圈。

  

  做强科创引擎多举措推进协同创新

  

  做强创新驱动发展引擎,西安都市圈近年来不断迎来政策利好。以都市圈中心城市西安为例,2022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安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后国内第四个“双中心”。

  

  今年8月,中共西安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西安市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创新名城的实施意见》,对西安“双中心”建设进行了战略性谋划和部署。

  

  在利好政策的加持下,西安都市圈协同创新跑出加速度。以西安市为例,目前已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基地,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解决了国家部分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相关技术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未来,四市一区协同创新有望再上新台阶。《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更具活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全面建成,承担实施一批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联手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2%以上。

  

  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的采访时,中国西部制造业发展研究所所长、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曾昭宁对实现上述目标表达了充分的信心。

  

  创新共荣,龙头引领。“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西安拥有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因此培养、聚集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数量多、质量好、类型多样,普遍忠诚度高、归属感强,不轻易跳槽,企业能以低成本招募人才。基于西安科创优势和人才特点,不少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研发机构和生产厂家选择迁至西安。”曾昭宁说。

  

  就都市圈协同创新具体行动路径,《行动计划》从推进都市圈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在都市圈内转移转化,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

  

  强化分工协作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

  

  破除都市圈内城市间无序、同质化竞争,建立起分工协作的产业格局是都市圈实现高效、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产业上的分工协作是都市圈互联的重要体现。

  

  聚焦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行动计划》提到,促进都市圈产业协作共兴、共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合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协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在宋向清看来,西安都市圈产业间有组合,但缺少深度融合,产业板块不够紧实;产业间有联系,但缺少链条,尤其是产业上下游间缺乏衔接性,产业发展在都市圈内的相互支撑乏力;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大,但产业内部间的循环缺少协同,抱团发展意识不强。

  

  宋向清建议,未来西安都市圈可着力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上述问题,将一体化发展、协同化发展和链条式构建产业集群作为优先项,强化在产业分工协作、数字化转型、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力、资源整合力、综合竞争力,增强西安都市圈对关中平原乃至中西部地区的支撑力和辐射带动力。

  

  “产业分工协作意味着需要整合资源、优化利益分配,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以实现更高效的经济协同发展。”曾昭宁认为,实现上述目标西安都市圈需要破解“三个分割”,即条块分割,如军工各大集团和地方发展之间的分割;块块分割,如开发区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分割、区县之间的分割、开发区之间的分割;条条分割,如中央部门所属高等院校之间的分割、驻陕央企之间的分割。

  

  在曾昭宁看来,“三个分割”不仅是西安都市圈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当前都市圈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普遍困扰。

  

  “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市场化分工,阻碍区域之间形成规模化的市场结构,不利于实现区域协同创新,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曾昭宁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行动计划》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着墨不少。《行动计划》提到,研究设立西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完善统计合作与交流机制;建立与上级部门对接沟通机制;建立信息一体化机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