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版:理论前沿

中国城市报 2023年12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以民生保障为基础推进高质量共同富裕

■吕春霖 李德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2月04日   第 29 版)

  11月22日,江苏省如皋市城南街道夏庄社区电商共富中心内,社区网络文明志愿者与主播一起直播销售小微盆景。据悉,刚建成的夏庄社区电商共富中心,不仅解决了本社区小微盆景基地实体销售滞后的问题,更为周边老百姓带来实打实的“土地租金、家门口工作薪金和合作社股金”,助力百姓共富和乡村振兴。                         人民图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谋划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既是民生发展目标的升华,更是国家发展目标的升华。

  

  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在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下功夫,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体现,蕴含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鲜明导向。推进共同富裕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事关百姓民生的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到依靠人民、根植人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展成果由群众评判,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

  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凝聚起促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高质量发展是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是推进高水平民生建设、高质量共同富裕的基础保障和根本推进条件。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就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发挥好新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作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握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尽力而为,强调在推进民生工作的过程中,要以最大的限度将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用于民生建设上,强调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改革举措,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不断升级的民生需要,不断解决困扰人民群众的生活难题,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推动民生建设在新时代迈上新台阶。量力而行,强调推进民生工作必须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尊重社会发展状况这一客观事实,不能超越现有社会发展阶段,要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程度为准则来制定民生政策,不能好高骛远,对人民的民生承诺必须与实际发展水平相匹配。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民生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必须一抓到底,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进而推动民生建设稳步前进,坚决抵制做急功近利的无用之事,而是把每一件民生小事都落到实处。

  

  深化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是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这就要求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纳入统一制度框架,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强财富分配公平性,缩小财富分配差距。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牢牢抓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完善政策体系;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着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城市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努力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畅通劳动力流动通道,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充分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加快营造公平竞争、合理有序的就业环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到全国一盘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体国民基本社会保障平等共享,织密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与慈善机制更多更好地配备资源,进而持续壮大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人民健康是一项系统工作,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统筹推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对于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的新需求新期盼,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问题出发,聚焦全周期全人群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确保全体人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健康获得感持续增强,让健康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撑、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第一作者单位系信阳市委党校,第二作者单位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位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