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3年12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温情馄饨“送出路”

■马海霞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2月04日   第 16 版)

  我们这里的人爱吃饺子,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家里改善生活或款待客人,都少不了饺子。我的印象里,直到改革开放后,本地集市餐饮繁荣起来,才出现了馄饨摊。馄饨的出现打破了饺子“一家独大”的局面,没多久,心灵手巧的母亲就在家做出了高仿版的馄饨。

  

  母亲自己擀馄饨皮,调馅,再用紫菜、大骨头以及大把胡椒粉熬一锅汤。馄饨煮熟后,盛碗里,舀一勺骨头汤,再撒一些虾皮、香菜碎,淋点香油,味道一点也不比集市馄饨摊上的差。

  

  馄饨比饺子多了一道熬汤的工序,母亲嫌麻烦。除了点炉子试火时,一家人围着火炉吃一次馄饨,其余日子,母亲还是包饺子顺手。至于吃馄饨嘛,得看她心情,一般我们家一个冬天吃不了几次馄饨。

  

  母亲刚学会包馄饨那年,冬季某日,天气极寒,胡同里的胖婶家传来了哭声,胖婶的丈夫张叔意外离世。

  

  一连三天,胖婶都不吃一口饭。大家劝胖婶多少吃点,孩子还小,现在就靠她维持这个家,不吃饭,她倒了,孩子谁来管?听着大家的话,胖婶又倒在床上呜咽起来,馒头递到嘴边,她也咽不下去。

  

  第四天,胖婶能起床给孩子做饭了,亲戚朋友们这才各自回家。邻居们都相处得不错,谁家做了饭,也给胖婶家送一份。但胖婶还是没胃口,即使众人一劝再劝,她也吃不了几口。母亲也加入了“送饭大军”。胖婶不吃肉,母亲琢磨了半天,决定给胖婶单独包素馅馄饨。

  

  母亲用芹菜、胡萝卜、香菇、豆腐调成馅包了馄饨,又做了一锅紫菜蛋花汤,端到胖婶家。啥时候胖婶想吃了,母亲再用胖婶家炉子帮她煮馄饨。吃馄饨需围着炉子,趁热呼呼啦啦喝上一碗,肠胃和味蕾才舒坦。晚上,母亲回来后终于松了口气,说胖婶喝了一碗馄饨,总算能正常吃饭了。

  

  母亲做饭走心,虽然第一次做素馅馄饨,但也对了胖婶的口味。馄饨的功劳不小,隔日遇到胖婶,她果然有了精气神儿。

  

  次年春天,胖婶开始在自家园子里养鸡,鸡苗、饲料和养殖技术都由母亲提供。我家在山上已经开了好几年养鸡场,母亲带着胖婶养鸡,胖婶很快就上手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年冬天,母亲去送馄饨时告诉胖婶,可以跟着她学养鸡,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赚到钱。母亲还送了胖婶几本养鸡技术方面的书,让胖婶先看,有不懂的地方就问她。胖婶那个冬天,就是靠看这些书,熬过了一个个寒冷又漫长的失眠之夜。

  

  母亲说,失去“顶梁柱”,是一个家庭的大灾难。痛苦固然是巨大的,但活着的人如何把日子过下去,则是更大的难题。灌输再多鸡汤,劝别人想开,不如切实为其接下来的生活提供出路和帮助。一个人只要解决了生活问题,其余的伤痛,治愈只需时间。

  

  手把手带胖婶养鸡赚钱,帮助她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便是母亲包在素馅馄饨里最好的“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