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残荷无憾

■马俊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1月20日   第 16 版)

  冬日经过荷塘,瞥见一池残荷,我不禁停下脚步。向着荷塘靠近的时候,一股萧瑟冷寂之气扑面而来,如入悲壮惨烈的古代战场,仿佛这里刚刚结束了一场厮杀,透着精疲力尽的倦意和弹尽粮绝的颓然。难怪词中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西风烈烈,残荷十万。这铺天盖地的苍凉与寂寞,简直要把人吞没。我想,如果在冬日荷塘呆久了,情感再粗糙的人也会悲从心中来,说不定还会留下几滴清泪。可就在我与荷塘零距离接触的时候,我的手触摸到一茎枯枝,那触感让我想起老祖母的手,沧桑而宽厚,瘦硬而温情——我心中那种寂寥苍茫的心绪忽地一扫而光。冬日残荷并非枯萎衰败的代名词,它有盛放之后归于简约的安宁,有繁华之后归于清寂的洒脱,也有辉煌之后归于平凡的淡然。

  

  我的脑海中闪过荷开万朵的盛大场面。那时的荷塘周围挤满了人,大家围着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啧啧称赞,仿佛在赞叹世间奇迹。那时的荷塘,就像镁光灯下的舞者,华彩绽放,魅力倾城。人们拍照、录像、绘画、写诗,恨不得把盛开之荷的每一个细节都放大无数倍,展现她的盛世美颜。

  

  即使到了秋天,荷塘也不至于太过寂寞。“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富有诗意的画面,秋雨如泣如诉,对着残荷唱起一首诀别之歌;秋荷枝枯叶黄,回应着秋雨的挽留。秋日残荷之美,在于凄清,也是值得品味的一景,难怪《红楼梦》里那么孤傲的林黛玉也喜欢这意境。

  

  可冬天的荷塘,就转入了另一番境界。当然,这种转变是有秋日残荷做铺垫的。当凄清孤绝的气氛到了极致,冬日残荷就呈现出磊落豁达之风。如果之前的荷塘可以用工笔来描摹,冬日荷塘则完全成了水墨写意。繁华落尽,枯叶凋零,枯枝横斜,偶有枯萎的莲蓬蜂窝一般突兀而立。西风呼啸,枯枝败叶在风中狂舞,发出细碎的声响。整个画面有太多留白,泛着冷气,透着静气,意蕴无穷。离我最近的枯枝,依旧昂然立于风中,保持着最后的倔强。它是在与季节抗争?可就在我转身的瞬间,我发现它并非是抗争的模样,而是淡然甚至有点悠悠然的姿态——它是在与季节握手言和呢!

  

  每一株植物都是有灵性的,它们深谙季节的密码,知道什么时候该呈现什么样的姿态。荷这种植物尤其智慧,它的生命过程简直就是一首哲理诗。盛开时极尽妖娆妩媚,极尽浩荡繁荣,待到枯萎的时候,又毫不纠缠留恋。残荷那样果敢干脆,那样决绝壮烈——曾经遭遇风雨,曾经承受磨难,曾经热烈繁华,曾经倾情绽放,曾经全心付出,所以无怨无尤、无恨无悔。残荷是没有遗憾的,你看它们迎着冬日的风,在荷塘里舞出别样的风采,尽显豁达与超然。

  

  我知道很多画家喜欢画残荷,比如齐白石。据说他年轻时并不喜欢画残荷,后半生才开始画。这种心态并非画家专有,我们亦是如此。年轻时谁不喜欢美艳动人的盛开之花?人生渐老,方能品出残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