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生态

中国城市报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绿染旱塬山河新 生态富民引发展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永超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1月06日   第 12 版)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经过几十年如一日不懈改山治水、植树绿化,迎来家乡旧貌变新颜。李玉摄

  水出湫渊,山归六盘。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有水的地方多以塘、池、海子和涝坝相称,头连着“海”,尾却是“旱”。历史上的固原,曾林草茂密、田野肥沃,但因滥垦乱伐沦为“缺青少绿,十年九旱”的苦瘠之地。

  

  近年来,固原市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聚焦“红色固原、绿色发展”定位,着力加快建设宁夏副中心城市和加快建设生态文旅特色市,以实际行动担当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历史使命。

  

  改山治水、植树造绿换得日月往来天地宽

  

  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的固原市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干旱少雨、灾害频繁,一度水土难守,农民在“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里刨食,遇到旱年更是颗粒无收。

  

  在固原市的彭阳县,生态脆弱有更真实的写照。“山是和尚头,缺水如缺油,风吹黄土走,大雨满山流。”“无雨苗枯黄,有雨泡黄汤”……1983年彭阳县建县之初,全县梯田不足3万亩,森林覆盖率仅有3%,陡坡地一亩地产粮不足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

  

  面对荒山秃岭,彭阳县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配套,乔灌草种植相结合,按照“山顶柠条沙棘山桃戴帽,山坡地埂杏树缠腰,庭院四旁栽种果树花椒,河谷川台规模发展苹果梨桃,杨柳椿槐下滩进沟上路道”的生态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建设发展之路。

  

  信念和力量常在改变自然中得以彰显,一抹抹绿色的水土就是答案。现在的彭阳,山岭含青、沟壑吐绿,累计治理小流域90个1920.9平方公里,沟头治理120条,林木保存面积175万亩,年减少入黄泥沙量1087万吨,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建县时的3%提高到20.68%,流域治理程度82.34%,全县水土保持率达到81%以上。彭阳县生态治理取得的成绩仅仅是固原市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固原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全面推行林长制、山林权改革、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及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全域国土绿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系统治理,着力建好宁夏“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持续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生态治理和保护,打赢一场又一场“翻身仗”,固原市经历了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由美变富的历史性转变。

  

  由黄到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固原市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黄河流域宁夏段国土绿化、宁夏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项目,2021年末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0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74%,高出全区2.86个百分点。

  

  由绿变美,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固原市通过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2022年底水土保持率达到80.08%,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基本达到了“洪水不下山、泥沙不出沟、暴雨不成灾”的综合防护功能和“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的目的。

  

  今日的固原,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等称号,生态已然成为实现“赶超式”发展的最大优势,发展绿色经济、走生态友好型路子也成为固原强市富民的必由之路。

  

  兴一处绿、富一方民共绘生态名城好图景

  

  深秋时节,六盘山镇百花溪谷里叠翠流金,小木屋旁一排排整齐的蜂箱成了山谷里的新景点,这里是泾源县中华蜜蜂良种繁育基地。

  

  “新技术不仅能提高蜂种质量,还节省养蜂的时间和成本。”六盘山镇刘沟村蜂农田淑莲说。去年,田淑莲养的蜂群产蜜75公斤,收入8000元。“这次采用良种和先进养殖技术后效益会更高,现在就想着怎么开拓市场。”想到美好的未来,田淑莲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近年来,固原市做好“生态+”、“绿色+”文章,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统筹推进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庭院经济,培育增绿又增富产业,形成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格局。

  

  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固原建设宁夏副中心城市、生态文旅特色市。”这是自治区党委着眼区域协调发展赋予固原发展的重大使命和机遇,也是固原未来发展的定位和着力点所在。

  

  固原市隆德县是西北地区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县、丝路古城。近年来,隆德县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旅示范县为目标,全力打响“千年古县·文化隆德”名片,全面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隆德县内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2A级旅游景区2处,大小自驾游露营地13处,打造自治区最美乡村公路2条,形成了文旅特色鲜明、业态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发展格局。”隆德县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隆德县还引导企业、农户利用自有房屋和废旧校舍,大力发展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建成了小吃美食街、红崖老巷子青年创客园、暖锅一条街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发了魏氏砖雕、杨氏泥塑、慧君刺绣等具有地域地标性的文创产品10余类,并以杨氏彩塑、魏氏砖雕、县博物馆、神林山庄、盘龙山庄为牵引,多元化开发“文化+旅游”“科普+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0月,固原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宁夏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旅特色市的实施意见》。

  

  固原市将精准聚焦“红色固原、绿色发展”战略定位,着力加快生态文旅特色市建设。要发挥好建设生态文旅特色市的比较优势,把“红色”作为最鲜明的政治本色、把“绿色”作为最宝贵的发展本底、把“古色”作为最鲜活的精神财富、把“特色”作为最持久的动力源泉,立足固原市情实际,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大力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走好“壮大一产、繁荣三产、撬动二产”的“一三二”产业发展新路子,更好融入全区全国发展大格局,打造宁夏向南开放“桥头堡”。

  

  心执绿意、生态守护不惧漫漫万里新征程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1935年10月,红军长征翻越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毛主席挥毫写出著名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固原人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在我国生态最脆弱的黄土地,谱写出贫困地区的生态振兴壮美篇章。

  

  “誓叫日月换新天”“不到长城非好汉”,“艰苦奋斗创业、永不停歇进取、集体团结合作”等每一个逐步提炼升华的精神阶梯,都可触摸到固原人战天斗地、改变自然的初心和使命。

  

  心上执绿,环抱林墙。33年前,29岁扎根小山沟的固原市原州区造林人王成吉将固原郊区3700亩寸草难生的荒山荒沟治理成有树有水、闻名遐迩的生态点,他在柳沟内共营造杏、枣、李等经济林100余亩,绿化荒沟3300亩,林草覆盖率从5.6%提高到73%,山绿了、水清了。王成吉在春秋两季汲取水坝里的水浇灌栽树,冬季割芦苇制作草席、草帘,一年收入四五万元,造林与生活形成良性循环。他的创造实践印证了“生态链”式的滚动发展思路,真正促进了山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科学造林,拓荒植绿。坚持38年,彭阳县高级林业工程师杨凤鹏和造林队一起在人迹罕至的梁峁沟岔、荒山秃岭上修筑“带子田”,在红胶泥伴着砂石的土地上,以铁锹的“意志”挑战荒山的硬度,在近乎垂直的坡面上刨挖“鱼鳞坑”,造林队完成的造林工程量累计超过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栽植树木超过千万株。

  

  守护山林,万物春生。坚守15年,退役军人六盘山林业局挂马沟林场黄峁山护林点护林员梁国平,用“忠诚事业、牢记责任、执着坚守、无悔奉献”的六盘山务林人精神,诠释着一个退役军人对绿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在他负责的辖区,没发生过一次火情、没发生过一起盗伐盗猎案件,为六盘山林区森林资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众多水保人、造林人、护林人默默地奔走在六盘山区。从汩汩觞觞化为浩浩荡荡,生态文明的巨大推动力,正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转化为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激发新担当新作为的强大动能。

  

  多年来,固原市持续完善六盘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固原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山’生态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预计到2025年,六盘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将得到有效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32.7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