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希望绽放“海之花”

■庄木弟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0月23日   第 16 版)

  “海之花”,是花亦非花。说她是花,乃因所在地位于金汇港出口杭州湾,其好似一朵湾内盛开之花。那海水,满盈盈、黄澄澄的,在夕阳照射下,浪涛像顽皮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闪闪金光,迷人至极。海风吹来,荡漾起无边细浪,慢悠悠,轻悄悄,像慈母般抚摸着柔软的沙滩;风雨交加,海浪前赴后继,如同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奔向海岸,猛烈撞击,溅起万千浪花,后又回归大海,准备再一次发起新的冲锋。

  

  说她非花,只因其并不是一朵真正的浪花。但实际上,其充盈着海浪的气息、后浪的情怀。记得在2020年,有一个著名的网络热词叫“后浪”。“后浪”是一个非人为和不可控的自然过程,更是一种集体现象,它意味着汹涌而来和成群结队。“后浪”的奔涌源于积蓄的能量,其内涵正与上海市奉贤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美好愿景相契合。如何让“后浪”涌动其中?如何让这座可被阅读的建筑有个文化灵魂?如何给她起个响当当,具有文艺范儿、时代感,且融合度高的艺名?

  

  我喜欢海浪的温情、热爱海浪的勇敢,更喜欢“后浪”的勇往直前,以及追光少年闪闪发光的梦想。由景到情,“海之花”三个字脱口而出,从此,“海之花”便成为了奉贤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艺名。

  

  “海之花”,呼应城市水网纵横、田园交错的场地肌理,以九宫格作为主脉络构成体系,串联起各场馆的空间和活动。其保留了原建筑的文化元素,由生产的“厂”变身成为生活的“场”,由工业的“厂”变身成为生态的“场”,由隔绝的“厂”变身成为开放的“场”,重新塑造盎然的自然生机,似大海的浪花在人们的心中荡漾,生生不息。

  

  我曾细品过王安忆的小说《妹头》,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令我难忘,就是饱经风霜、深谙人情世故的好婆对孙女说:“我们这样单薄的人家,是要自己给自己垫高脚后跟的。”

  

  是啊,“海之花”所在的土地,既有“芦花丛里渔舟出,白鹭洲上独钓翁”的滨海画意,又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诗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当地人也想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融科技、文化、艺术等于一体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旨在为他们“垫高脚后跟”,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使他们既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又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还与大师握手、与新锐对话,从而造就一批又一批激情澎湃、勇于超越的“后浪”来。

  

  春天里,“海之花”在期盼中终于落成了。

  

  秋天里,当我走过“海之花”,透过明亮的玻璃,隐隐约约看到排练厅里,一群孩子正踮着脚尖,提着轻盈的裙摆,美丽修长的手臂伸向远方,演绎着《天鹅湖》中的经典片段;侧耳倾听,儿童剧场里传来了《明天会更好》清纯而甜美的歌声。此刻,我内心激动不已,感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只想真切地说一声:愿“海之花”能为这些孩子垫高脚后跟,使他们能够在“人生之峰”上攀高一点,再攀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