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9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半枚青铜币背面的历史兴衰

——读刘三解《青铜资本》

■赵昱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9月25日   第 15 版)

  回溯历史,古代货币政策对朝代命运影响几何?

  

  知名历史研究者刘三解长期关注秦汉制度史、财政史,其新作《青铜资本》借助里耶秦简、岳麓书院秦藏简及张家山汉简等出土文物,以及钱币学研究、统计的成果,追索自殷周直至汉武帝时代货币政策与国运变迁的关系,挖掘早期帝制时代中国经济运行的制度逻辑和思维范式。

  

  青铜铸币并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财富象征。在殷商时期,由于原始宗教的信仰,海贝被赋予了价值的概念,我们今日所说的“货币”一词就源自于商代帝王赏赐臣属的“货贝”。商朝灭亡数百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多国家已经开始使用青铜货币,但其形制仍保留了贝壳的样子。那么,为什么是青铜取代了海贝,成为早期中国流传最广的通行货币呢?

  

  在青铜取代贝币成为价值共识品的过程中,周王朝对殷商的文化征服起到了重要作用。周人遏止了殷商遗民的商业传统,也遏止了货贝在商业中的的通行。通过强制推行农耕的生产方式以及对南方铜锡矿石的垄断,西周在其早期就贯彻了“强干而弱枝”、维护周王朝中央权威的长期战略目标,也把青铜推上了作为价值衡量物的地位。这是西周成为“天下共主”的原因之一。

  

  周人因货币政策而兴起,秦人却因为货币政策而灭亡。

  

  考古研究表明,秦国青铜币的规定面额远超实际价值。换而言之,秦朝采用的青铜币实质上是一种信用货币,而其信用的保障,就是强大的暴力机构。秦国统治者对于市面上通行的劣币心知肚明,但解决方案极其简单粗暴。《青铜资本》一书中给出了一个案例:一位名为“尊”的秦国女子因为拒收这种劣质铜币而被处死,尸体被公开示众。由此可以看出,秦稳定货币价值的手段并非通过货币的标准化或是维护市场,而是采取暴力的手段,通过严刑峻法来人为指定货币的价值。秦国通过控制货币的流通,全面控制了秦国的内部经济。

  

  书中继而指出,秦国货币的本质是中央政府对秦国管辖范围内臣民的债务凭证。秦国通过将财富置换成国债,以利己主义为驱使,通过“公共财政”和“刑徒经济”促使秦国国民与秦王室的利益相捆绑,形成了一个秦内部利益共同体。秦国在战国时期得以强盛,最终统一六国,这是原因之一。

  

  但是,这样的利益共同体在天下统一的大好局面中,为何不过短短十几年就崩塌殆尽了呢?

  

  原先的秦国国家负债体系建立在对金银珠玉的严格管控下,金银为秦王室所独占垄断,然而,在对六国完成了大规模的征服之后,这一政府主导型的货币政策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征服的“新地”,纺织业生产力本就高于关内的“旧地”,大量的布料涌入关内旧地,使得一场源自布料和铜币之间汇率的危机爆发了,物价水涨船高,秦朝进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状态。

  

  秦二世的货币改革给本就摇摇欲坠的秦经济踹了一脚。他通过行政手段,把大量旧币废除,背后的债务也一笔勾销,但恶性的通货膨胀从未停止,以至于短短20年之间,粮价飙升了300多倍。在这样的物价下,陈胜吴广的一声号令,就足以让无数不想被饿死的百姓斩木为兵了。秦国青铜币的实际价值不到“半枚”,导致民怨沸腾,最终断送了大秦江山。

  

  秦国的货币政策,让其从乱世之中夺得了天下,却又让其在短短10余年间重回了乱世.其背后的推动力,从本书作者的观点来看,是源自于商品流通所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其根本原因则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匹配。六国旧民的胜利,是生产力的胜利,他们在战场上失败了,却在纺织机上赢了回来。

  

  该书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对于经济的分析大多从商品流通的角度出发,缺少对于生产力的关注。诸如在青铜币取代海贝过程中,冶金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不过,该书创造性地以货币为钥匙,将政治、经济、商业、财政、货币等融为一体,为一窥古代中国的经济史打开了门扉。以史为鉴,这半枚青铜币上所记录的兴衰风雨,时至今日依然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