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9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国士情耀科学魂

——读任兮《紫金山上梅花艳》

■彭忠富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9月18日   第 23 版)

  2020年6月,我国“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4次万米下潜,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了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同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

  样返回之旅。毋庸置疑,无论是下海还是上天,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我国一批批科学家接续努力的结果,体现出了当今中国的顶尖科技水平。

  

  无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系统性、创造性重要成就的专家。在这些院士中间,既有华罗庚、苏步青、李四光等老一代科学家的身影,又有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等当代科学家的形象。相比于钟南山等家喻户晓的专家,还有一大批功勋卓著的院士,其事迹却难以为公众所知晓。事实上,学习他们、亲近他们,视他们为明星,应成为国人都该具备的一种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如今,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当代人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民族若没有全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这个民族就很难建立起庞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

  

  科学素养需要从娃娃抓起。这就需要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加强科学教育,引领他们自觉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并成为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力量。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院士的足迹》丛书,主要讲述院士们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故事。其中,由作家任兮创作的《紫金山上梅花艳》属于这套丛书第一辑中的一本,辑录了张滂、业治铮、顾知微、赵仁恺等8位南京籍院士的事迹介绍文章,描绘了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以及为国家科学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阐述了治学和成功之道。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乔登江为例,为了我国的核弹事业,他主动放弃大学教书的优越工作,毅然辞别家人,去往新疆戈壁滩。在极差的生活、工作条件下,乔登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整整25年,除了一年一个月的探亲假,他和妻儿一直过着天各一方的生活。乔登江在身患绝症后,依然活跃于科研领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的,确诊胰腺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职业神经病学专家何凤生并没有被疾病所吓倒,为了未竟的职业病防治事业,她把病房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室。学生回忆:“她的病房,经常变成研究课题的讨论会现场,每次会一开就是一下午。”

  

  任兮坦言,在搜集、写作的过程中,他深深地被这些院士对科学和真理的诚挚追求,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及赤子情怀所感动,时不时地泪流满面。这些院士所展现出来矢志报效祖国的情怀、献身科学的理念、敢为人梯的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品格,至今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铭记和学习。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健康发展,知识分子是重要的导引力量。在世界文明激烈冲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这些南京籍院士从民族计、从长远计、从子孙后代计,敢于担当社会道义,尽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永远值得我们尊崇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