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全域党建·六盘水市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8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水城区:奏起搬迁幸福歌 开启甜蜜新生活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8月28日   第 22 版)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13482户60385人,涉及21个安置区,搬迁规模居全省第三。近年来,水城区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为目标,探索建立“三抓三好建五家”的基层治理工作模式,着力构建活力和谐“两个社区”,全力推动易扶社区治理效能。

  

  依托“三抓”措施夯实社区治理基石

  

  水城区及时调整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按照“各领优势、各尽其责、融合资源”的工作思路,形成“区委、区政府统筹部署+乡镇(街道)牵头推进+部门协同作战+社区党组织具体落实+网格党小组遵照执行+党员联户优化服务”的六级共建共治格局。

  

  抓优“领头雁”,迸发新活力。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五个基本”要求,实现安置区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结合社区换届,实施“乡贤回归能人补位”行动,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模式,选优配强21个安置点社区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37名党员进入两委班子,补齐配强社区“两委”建制队伍192名,建立党员队伍、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外出经商返乡人员“四本台账”,推行党委委员联系培养新进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导师帮带”机制,培育后备力量65名。

  

  抓强“主力军”,提升战斗力。坚持以政治强、作风好、业务精为选人用人标准,配齐配强安置社区第一书记21名、驻村队员42名,认定社区工作者76名,选任网格员64人、联户长876名;出台规范全区发展党员工作的若干措施,发展搬迁党员367名,培养选拔22名搬迁党员到社区管理岗位锻炼;整合各类平台资源和师资力量,创新推出党员干部“党务、政务、业务、财务”“四务”培训,开展培训班12期,培训社区干部320余人次,不断增强全区党员干部专业本领,提升工作质效。

  

  抓牢“红纽带”,激发聚合力。建立领导联点、干部联户、贤能帮带等机制,落实领导包保责任制,以安置点为单元,分别落实副处级领导包保后续扶持工作;调整优化社区治理网格,实行党员“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结对,推行“连心卡”制度。建立学习、议事、公开、监督、财务管理、项目管理6项制度和联系帮扶、述评考核两项办法的“6+2”机制,规范社区党组织各项工作运行,凝聚安置社区治理合力,扎实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帮带工作,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围绕“三好”目标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水城区坚持目标导向,突出发展好、治理好、服务好三个要点,围绕基层党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业创业等方面,明确目标任务、规范需求清单、出台政策措施,持续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实施《水城区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让搬迁群众搬得出、可致富、能融入,推动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

  

  围绕发展好,健全政策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衔接、东西部协作等资金,谋划实施产业项目,选定2个易扶社区作为中央、省财政扶持资金1000万元的具体项目社区进行“输血”。将安置区优势资源、所发展产业项目资产确权给安置社区经营管理,支持和鼓励安置社区党组织兴办集体经济实体、统筹资源资产、领衔产业发展促进“造血”。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6种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合股联营”“稳包统营”“飞地共营”“聘才专营”的“四营”方式,提出9条涵盖项目承建、财政支持、土地利用、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含金量高的专项扶持政策为社区集体经济实现“活血”。新桥街道利用闲置区域,统一设计规划,投入衔接资金399万元,建设52个小木屋及附属设施,打造创业一条街,提升搬迁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陡箐镇依托区位优势,采用合股联营“1+10”抱团经营模式,打造“路衍经济”产业链,每年为集体和农户创收28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盈利分红,切实破解易扶社区“无钱办事”难题。

  

  围绕治理好,多元整合精细管理架构。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坚持“多元共治”思维,从人防、技防等方面着手,深入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体系建设;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社区活动室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将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四员”队伍有效整合,形成社区治理的“共治格局”,推进易扶安置点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和实施“雪亮工程”,组建社区治安联防巡逻队伍,安装雪亮工程摄像头221个,配置警务人员62名、网格员64名、调解员98名,派遣11名律师担任社区法律顾问,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件60人次。在社区探索建立统筹协调、议事协商、首问责任、矛盾风险研判预警报告处置等制度,打通“联户群众—联户长—网格员—社区综治中心—街道综治中心”双向反馈通道,实现“社区+网格+楼栋+十联户”精细化管理。

  

  围绕服务好,优化服务致力民生保障。水城区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建成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设立社保、户籍、就业、医保、就学、法律咨询等服务窗口,配套建成陡箐镇东关社区、化乐镇红旗社区等8个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建成凉都“锦绣坊”7个、凉都“青创会”阵地6个,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为22所安置点学校增加学位1.6万个,配备中小学教师800余名;21个安置点医疗机构总建筑面积达1.61万平方米,配备251名医务人员;安置点5343户18172人纳入城乡低保,满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发展需求。

  

  聚焦“五家”创建构建社区治理格局

  

  水城区立足于易扶社区民族文化、区位优势、发展程度、社区规模等实际,将文旅、法治、致富等要素融入到安居社区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以示范创建为突破口,着力推动“搭五桥建五家”工作,全力谱写易扶搬迁新篇章。

  

  搭“感恩桥”建“奋进家”。依托党员“双报到”,开展感恩教育1152场次,组织开展“我学二十大·建功新征程”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

  

  搭“致富桥”建“幸福家”。围绕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需求导向,组织开展各类培训14249人次,培训后就业1万余人次;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29629人,实现就业27581人,就业率93.09%,户均就业2.05人。

  

  搭“连心桥”建“温暖家”。深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大力推进搬迁群众身份、情感、文化、习惯、社会“五个融入”,评选文明家庭512户、勤劳致富模范430户、身边好人298人次,淡化搬迁群众“移民身份”,推动安置区和谐稳定。

  

  搭“平安桥”建“和谐家”。强化妇联、工会、共青团领导互助理事会的社工组织建设,开展普法宣传教育863次、市民意识培训1109次,累计参与4.8万人次,切实推进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确保群众安居乐业。

  

  搭“融合桥”建“文明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建成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室、5个乡愁馆、21个文化宣传栏、21个文体活动中心,举办3届“走出大山·奔向幸福”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