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全域党建·镇江市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7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润州区:以全域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7月03日   第 24 版)

  镇江市润州区打造“幸福小院”党建微家,居民乐享家门口的优质服务。

  6月16日,镇江市润州区常态化开展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让“新变量”成为“新增量”。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和省委“五聚焦五落实”行动计划,深入学习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经验做法,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全域党建,形成“六统十八联”工作法,着力构建党政群企“全参与”、24小时“全天候”、急难愁盼“全回应”、先锋作用“全感受”的“四全”模式,切实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以全域规划构建开放格局

  

  润州区作为镇江市主城区,城市行业多样、业态多元、组织多态,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各类组织之间存在“位移”“盲区”,存在街道社区“小马拉大车”、机关企事业单位彼此“不同频”、新兴领域党建“属地单位想管管不到,主管部门能管不想管”等问题。润州区树立全域思维,以开放融合为突破点,以政治引领为贯穿线,推动全地域有力融合、全领域有效统筹、全要素有序流动、全功能有机衔接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坚持纵向到底。区委发挥牵引性作用,统抓全域党建;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下新设全域党建指导委,吸纳教育、人社、卫健等13个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做深街道“大工委”制、社区“大党委”制、网格党支部,构建“区委统、街道联、社区拢、网格兜”四级红色主轴。

  

  坚持横向到边。有机联接区内各领域党建,强化民政、司法、市场监管等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党组(党委)业务监管和党建指导“一肩双责”,发挥牵引、渗透和整合作用,推动行业系统单位主动融入属地中心任务和全域党建,推进街道社区、单位、行业党建互联互动,从相互分离走向相融共生,形成聚合态势。物业服务企业、新就业群体等6个领域成立行业党组织,3.8万多个经营主体纳入区域治理。

  

  组织共建互联。区级层面制定党建联盟章程“三结三定”(条块结对定点、支部结盟定责、党群结亲定事),推动区级机关部门和社区党组织开展“1+1”制度化共建,实现共建共治覆盖率100%。在此基础上,引导江苏省委办公厅党群处、河海大学信息部等省级机关、省属高校与社区开展跨区契约化共建。全区社区现已与517家驻区、跨区单位结对共建,其中市级以上机关76家、金融机构20多家、垂管部门17家,联办活动2800余次。

  

  以全域统筹整合治理资源

  

  润州区针对驻区单位人和资源走不出“大院”“围墙”、条块治理资源融合程度和整体效应不强等问题,推进阵地统建、资源统用,开展治理资源的全域统筹,为街道社区党组织赋能强权,实现治理资源在基层的有效集聚。

  

  发挥空间整合优势。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三年提升计划,开展“两聚两化”行动(坚持聚人气、聚民心,推动室内阵地为民服务面积最大化、室外公共空间党建共享效用最大化),坚持“建、管、用”结合,建设集“四统一”“六个有”“一窗一墙(厅、馆)三室”为一体的功能完备、“党味”浓厚的党群服务中心,以新型党建空间整合各类党建及服务资源,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人人愿来、人人想来的“人气阵地”。全区高标准打造52个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和147个党建微家,95%以上整合助老、助幼等服务功能及群团组织各种资源,累计帮扶老人和残疾人近100万人次,让党员群众在阵地中可以感受到党的温暖,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形象在服务中深入人心。

  

  有效聚合服务资源。全面开展政务、生活、法律、文体、关爱、党员“六项服务”,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组织评单”的“四单”服务机制。整合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在职党员等力量,开展“党员在身边、书记在家门口”行动,社区党组织书记带头上门入户走访居民,“双全社工”轮岗值班接待群众办事,组织860余名网格员分片包区,1400余名在职党员认岗领责、组团服务,“组团式”服务效果更趋明显,有效提升全域党建的惠民质效。

  

  及时吸纳新兴力量。在全省率先探索新就业群体党建,建立覆盖全域、联动共享的线上线下“15分钟暖‘新’服务圈”,以柔性服务实现对新就业群体吸纳,通过党组织引领,发挥新就业群体优势,创新建立“一对多”报到、“1+N”服务联系机制,全省率先开展“6.16”集中报到,吸纳140余名兼职网格员、社区兼职委员和“红色物业”监督员,组建7支志愿服务队,新就业群体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助老爱幼、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有力作用,涌现了一批“最美小哥”“最美司机”等,让“新变量”成为“新增量”。

  

  以全域引领推动治理嵌入

  

  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要更多从基层治理的视角来思考,并通过党建引领治理的成效来反映。润州区针对基层治理参与性不强、参与渠道狭窄等问题,以治理统抓推动作用融合,强化共建共治共享。

  

  打造红色微网格。建立“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架构,试点“1+1+1”模式,即在具备条件的1个网格中建设1个党建微家、成立1个行动支部,累计打造红色微网格325个,推行党建网格与综治、民政、安监等网格多网融合、一网联动,确保“小微问题”现场处理、不出网格。全区近千名网格长和网格员每天在网格中巡防、在网格中服务,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借助“双报到”、市区两级机关“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等制度,将驻区单位力量整合到基层社区和网格,创新开展“敲门行动”,建立机关党组织“三进三到”(进社区,协同共治到家门口;进微家,志愿服务到家门口;进一线,纾困解难到家门口)工作机制,强化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预防,完善“平急转换”,强化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动员和应急响应能力。2022年累计吸纳驻区、跨区单位千余名党员快速响应,有效应对多轮疫情冲击。

  

  丰富基层民主实践。引入参与式方法,建立议事共商机制,在社区内由党组织牵头,邀请相关部门、驻区单位等多方通过召开居民代表议事例会和社区事务会商会对提案进行处理;在全域内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对反映集中、普遍且具有倾向性、全局性的问题,上报区指导委协调解决,确保社区治理不留盲区。2018年以来,全区社区共受理基层治理类问题4300余个,总计开展议事、会商2700多次,参与群众4万人次,办结率高达98.7%。

  

  以全域保障激活治理主体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人,需要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硬的治理骨干力量。为此,润州区以队伍统管推动力量融合,通过完善职业体系、培训体系、上升渠道、作用发挥空间等举措全面激活书记队伍、工作队伍、党员队伍三支力量,建强一支基层治理“红色铁军”。

  

  建强基层书记队伍。着力解决部分基层社区、两新党组织书记人难选、人难留、能力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区级、街道、社区“三级联训”抓在职书记队伍,将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建立新老支书、新旧领域“两个结对”培育模式,实现教育培训100%覆盖。以街道社区党组织发掘推荐、区级统筹储备的方式,分类统筹抓后备书记队伍,建立社区党组织书记、二级支部书记、街道两新联合党组织书记、行业党组织书记4支后备队伍,梯度化培养使用。

  

  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针对存在的队伍不稳定、职业愿景弱、专业水平低、能力素质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深化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创新推行“六办六不办”“六不准八不究”社工标准化工作体系,突破基本待遇保障、员额分级管理、规范绩效考核、区级统一招录、社区事务准入5个制约瓶颈,完善收入定期增长机制,明确定向招录等6项正向激励举措,社工月平均待遇涨幅40%以上,每万名常住人口社工拥有量达18.4人,428名社工平均年龄38岁,大专以上学历、持证社工占比分别达89%、54.5%,105人次获市级以上荣誉。

  

  全面激活党员队伍。积极破解城市化背景下党员管理难题,实施“红色源动力”党员教育管理提升项目,在全域推行党支部“堡垒指数”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机制,探索实施“分类管理”“积分管理”“两端管理”等,分类施策激活各类型党员力量,全区组建“徐深海清粪队”“老街坊”等志愿服务队56支,年均开展服务近300场、解决问题11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