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6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保熟的“高考瓜”(闲思随笔)

李秀芹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6月05日   第 16 版)

  多年以前,我们这里的超市还不卖蔬果,小镇上也无专门卖水果的店铺,夏天人们想吃西瓜了,都是从下乡吆喝叫卖的小贩手里买。小贩不是天天串乡卖,有时五六天来一个,有时十多天来一个,所以我们买西瓜一次都买好几个。

  那时大家都不知道催红剂,西瓜熟了就是熟了,不熟就是不熟。我不会挑西瓜,买西瓜时,全靠对西瓜贩子“望闻问切”。我问小贩:“西瓜熟不熟,甜不甜,沙瓤不?”西瓜贩子一脸正气地回答:“保熟、保甜,不熟不要钱。”

  小贩再三肯定后,会当场取一个西瓜,切开一个三角给我品尝一下。确定是熟瓜后,便成交了。

  但一个西瓜熟了,不代表买回来的所有西瓜都是熟的。待到大量享用时才发现,一蛇皮袋西瓜里,运气好了,有几个脆沙瓤的,运气不好的话,里面也有不熟的,切开后籽儿和瓤都是白色的,口感还不如黄瓜,让人大呼上当。有的瓜贩隔几天会再来,我们便留着不熟的瓜找他退钱,这样虽然经济上损失不大,但心理上伤害不小——毕竟一连好些天守着几个不熟的西瓜,在炎热的夏季实现不了“吃西瓜自由”,谁不心烦呢?再说,有时若上了个别小贩的当,他再也不来了,“黄瓜版”西瓜也得自家人消灭。

  同事张老师会挑瓜,他家原来是瓜农,他选西瓜可谓是童子功。他会给西瓜“相面”,左看右看后,用手指敲一下西瓜皮,便可挑到熟瓜。有一次,一个卖西瓜的小贩在我们学校门口吆喝,张老师领着我们去挑瓜,他拿起一个西瓜,左右看过后,用手拍了拍,听了一下声音,然后说:“熟了,但不是沙瓤的。”卖瓜的小贩当场切开一看,果然如张老师所言。

  张老师又挑了一个西瓜,看了看后,说:“这个是脆沙瓤。”切开一看,他又说对了。

  我们也向张老师请教过挑瓜的技巧。他说的那些技巧其实我们都知道,并没有独门法子,但我们就是掌握不好。这就像练习太极拳一样,我们会的是花架子,而张老师则掌握了内功。

  我儿子高考前,我请张老师给我买一蛇皮袋西瓜。这是伺候考生的瓜,必须保熟,否则让儿子吃个生瓜,不仅不能消暑,还有可能影响他备考甚至上考场时的心情。

  张老师跑到城里瓜摊给我们买了一袋子西瓜,并当着我的面切开了一个,果然是脆沙瓤。临走,张老师嘱咐我,若切开有不熟的,告诉他一声,他负责退货,再换一个熟瓜回来。

  儿子高考前一天,张老师用自行车驮着一蛇皮袋西瓜来了,说这是他老家亲戚种的瓜,送我们几个尝尝。

  两袋西瓜吃完,我更加佩服张老师挑瓜的本领了——全熟全甜,全部是脆沙瓤的瓜。

  后来有一天,张老师的女儿来我家玩,我称赞她爸挑瓜的技术。她笑着说,她爸挑瓜其实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当年我在儿子高考前托他买的西瓜,其实不是他从城里瓜摊上买的,是他专门回了趟老家,从老乡瓜地里买的瓜。为了选到好瓜,他专门请村里几位经验丰富的老瓜农筛选了好几次,选了三蛇皮袋瓜,两袋分两次给了我家,剩下一袋留他家里,等着给我换瓜。“因为是‘高考瓜’,我爸不敢大意。”张老师的女儿说。

  听了她的话,我恍然大悟,心里顿时泛起一股如脆沙瓤西瓜般的甜滋味。原来,保熟的“高考瓜”里,蕴藏着张老师的热心、实诚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