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有了最新施工图!
近日,工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有关部门以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编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京津冀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清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新起点
产业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提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就不得不提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全面实施阶段。
谈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表示,前者是重大国家战略,后者是基于国家战略的产业谋划,是为前者服务的制度设计。
宋向清进一步解释,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其目的是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的基础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机制,目的是通过建立更加清晰的京津冀产业分工、产业定位,实现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让京津冀产业向高端进阶、经济向纵深发展,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宋向清说。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方案》并非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领域的首个制度设计。
2015年11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制定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规划(2015—2020年)》,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进行引导。
2016年6月,工信部与京津冀三地政府联合编制《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顶层设计。
经过近九年的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成效如何?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京津冀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对接、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协作水平持续提升。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2022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实现25114.4亿元,是2013年的1.5倍,年均增长4.5%,占全国比重为6.3%。三地强化优质企业培育,筑牢工业稳增长压舱石。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地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160家,比2013年增加了15.8%。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北京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位推进。天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77家,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3名。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制造业单位数区域占比由协同前的54.6%提升至2021年的79.3%。
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京津冀三地企业累计在京津冀区域互设分、子公司超过9万户。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市电力装备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区域产业链协同逐步强化。
新目标
产业分工定位更清晰
《方案》明确,到2025年,京津冀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清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协同创新实现新突破,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协同机制更加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对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宋向清对此目标表示乐观:“由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国有资本占比相对较高,企业体量相对更大,以中关村为枢纽的创新机制和平台更加高端。因此,立足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机制,通过创新引领、转型强基、升级赋能,有望缔造一个产业协同机制更加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更加高企,高质量发展支撑力更加凸显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新体系。”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自2015年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北京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河北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天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随着新的目标任务提出,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尤其是细化以及打通企业产业配套的“最后一公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在宋向清看来,协同创新是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的核心因素,转型升级是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关键因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程度、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以及优势产业链供应链的领先性也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协调推动京津冀三地聚焦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协同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质量品牌标准一体化建设、培育壮大优质企业群体、深化产业高水平开放合作。
新突破
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前景虽好,但仍存挑战。
“京津冀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产业发展高地,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确实面临诸多挑战。”宋向清说。
在宋向清看来,首先,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衔接,持续根据市场变化优化投资配比、产能配比。尤其是要加大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未来打造坚实的产业基础、市场基础。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地区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0多家,占全国比重达到12%。
“同时,京津冀要扎实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区域分工,避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要通过空间布局优化强化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提高链条的延伸能力,加大市场共建共享的内在动力。”宋向清说。
宋向清还建议,京津冀要构建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体系,加大力度培育优质企业群体。对京津冀以外区域,尤其是国外,三地要开展高水平开放、大力度合作,将京津冀打造成为立足中国、服务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增长极、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跨区域产业协作方面有无经验借鉴?宋向清认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最突出的经验是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在协作中创新、在开放中合作。区域间各城市分工明确,把分工作为协同的前提,把协同作为分工的延伸,广域化全天候创新协作,以求优势互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不仅要借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经验,还要借鉴发达国家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结构、市场结构等,着力提升产业基础向高级化过渡,产业链供应链衔接向精细化紧固化转变,产业创新体系向强动能高效能演化。”宋向清说。
宋向清提醒,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在改革中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创新化引领和绿色化推动,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市场化、创新化和绿色化,建立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协同集成机制、协同发展机制,打造并推高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母机、网络安全、生物医药、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的全球产业定位,让京津冀地区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