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旅游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长江非遗体验之旅:

连接地域文脉 共绘一江之彩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5月15日   第 22 版)

  游客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红阳村体验苗族文化活动。
  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游客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参观体验非遗项目。
  大理州非遗中心供图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

  据介绍,文化和旅游部统筹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沿线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设计了包括长江文明溯源之旅、长江世界遗产之旅、长江非遗体验之旅、长江瑰丽地貌之旅等10条长江主题旅游线路,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长江,塑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整体形象,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全球竞争力。

  大江两岸,非遗荟萃。近年来,长江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守正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在政策红利下,如何进一步赋能长江非遗体验之旅?如何更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四大城市群形象塑造,实现其与非遗传承共生发展?

 

  守正创新 长江非遗出彩又“出圈”

  领略长江人文之美,非遗多样且出彩。据了解,长江非遗体验之旅线路组成包括: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循七彩云南,走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访非遗传人,开启一段“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旅程。来自四川成都的刘女士表示,趁着节假日,自己和家人前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古镇,欣赏到白族民居彩绘,体验了泥塑、甲马、剪纸等技艺;还在双廊镇领略了精美绝伦的白族刺绣、服饰。

  而在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白族四合院于扎染装饰的点缀下,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珍品展示”“繁花似锦”“琳琅满目”等展厅引客纷至沓来。同时,该博物馆内还设置了白族扎染制作体验区,游客参观完展览后,可以在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的教授指导下,学习扎花染色,体验白族扎染的整个流程。大约一个多小时,游客便可以亲手制作出扎染作品。

  在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文旅融合蝶变升级,使非遗小镇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雅溪古村再现辉煌。

  据了解,雅溪古村内保留着众多历史文化,经过多年保护性开发、活化传承,古村焕发新颜。同时,全南县积极推进雅溪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农业等有效融合,凝结客家文化、阳明文化、非遗及各种旅游要素,使雅溪古村落不仅有文脉还有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业态;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创新发展“非遗+”活化传承形式,如“非遗+舞台”“非遗+活动”“非遗+媒体”“非遗+文创”等,丰富文旅融合特色项目,不断增强古村吸引力和辐射力。

  长江沿线,非遗遍布各地,形式多样、底蕴深厚。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独具黔东南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饭稻羹鱼,踏歌而行”。黔东南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以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大山深处的黄岗侗寨为核心,汇集当地侗族特有的侗族大歌、侗布、侗戏、侗族牛腿琴、琵琶琴等非遗元素。自2016年该线路运营至今,共输送游客约1.5万人次,为当地创收近千万元。

  沉浸体验非遗,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在黔东南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中,游客可以体验侗布制作,去山间采集植物原料,学习蓝染技艺,制作蜡染方巾;见证千年“稻鸭鱼”生态系统,体验稻田鱼、山野土法烤鱼、侗族全鱼宴。

  丰富“非遗+”形式 讲好长江非遗新故事

  目前,长江非遗体验之旅线路的出炉,吸引着更多人走近非遗、认识非遗、热爱非遗,感受长江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的活力与魅力。

  为进一步激发长江非遗体验之旅新活力,非遗旅游还有哪些新形式、新方式有待深入挖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郭万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同时,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其产品和服务出口。

  长江非遗是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而生的,是长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吴丽云看来,长江非遗体验之旅的打造,既需积极引导游客到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度体验,全面感知非遗及非遗存在的环境,也要结合年轻人的非遗体验需求,借助科技、创意、项目等多种方式,以“非遗+”形式让非遗与现代人的旅游消费行为结合得更密切。

  吴丽云举例称,“非遗+科技”,以科技手段助力非遗保护和传承。如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所保护的国家非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等,都可以通过体验性游戏、动画等多种形态展示技艺及过程,增强游客的线上体验感;同时结合线下的实地体验,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的同时,也可以增强游客对于非遗的全面、深度认知。

  吴丽云表示,还可以通过“非遗+创意”的形式,以文化创意提升非遗活力和影响力;通过“非遗+项目”形式,以载体打造增强非遗互动体验性,如贵州丹寨万达小镇,以特色小镇为平台,将贵州省的几十项非遗集中展示,并提供了多元化的游客体验方式,是非遗旅游的探索性呈现。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发数字非遗、智能非遗,引入非遗数字藏品,通过与各地区的特色非遗文化相结合,将艺术和商业破壁融合;采用虚实结合、线上藏品与线下实物相互转化的推广方式,将传统文化潮流化地展示到年轻群体中。对此,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蒋依依谈道:“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助力长江非遗文化获得新的表达方式。”

  “为使长江非遗真正实现‘活’起来,有关部门可以深化非遗主题城市文化消费模式,满足群体多元消费需求,在现有的非遗场景资源上,继续打造非遗沉浸空间、非遗集市等,创新非遗展览方式和体验场景,满足市民、游客‘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的多种需求,将非遗场景落实在群体日常消费生活中,进一步实现非遗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蒋依依表示。

  实现非遗文化与城市形象美美与共

  长江非遗体验之旅,其所选景点都是相应地区重要的文化标识,彰显出长江城市群发展的文化特色。那么,应如何更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四大城市群的形象塑造,实现其与非遗传承共生发展?

  郭万超认为,我国应加强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加强专题研究,举办品牌活动。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加大对长江流域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在蒋依依看来,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非遗文化深度体验在长江城市群的落地,持续深化非遗项目在核心城市群的布局。以各地特色非遗文化为落脚点,基于城市平台,通过体验场景的营造,以文化产品展示、非遗产业构建等形式进行还原,使非遗文化跨越时代和形式呈现,从而成为城市标志性的文化形象符号。

  此外,吴丽云谈道:“长江非遗体验之旅,可以把长江沿线现有重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体验当作核心,同时充分考虑沿线城市的资源特色和经济发展特点,将部分体验前置,充分利用沿线顶流城市的旅游影响力和传播效应,实现先期导流,引导更多人感受长江非遗之美。”